第60节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汉王对桓安不满,殊不知送走他之后,桓安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十分复杂。
    他离开了张霸的住处,回到后面自己住的院子里,径直入了卧房,掀开床褥,按动床头的某个机关。床板上的一部分翻起来,露出了一个大洞。
    桓安小心翼翼地钻进去,走过几级台阶之后,就是一处面积不大的暗室。
    这才是这栋宅子真正的秘密所在。桓安之所以偶尔出宫,之所以让张霸守在这里,又弄了一群美人在后院,都是为了防备此处被发现。
    暗室的墙上镶嵌着灯盏,每一盏之中都是厚厚的脂膏,这是用海上某种鱼类的脂膏熬成,可以日夜不休地燃烧很久。
    跳动的火焰将小小的暗室照得清楚分明:这里的布置堪称简陋,只在一面墙上开了神龛,神龛前是一张长桌,上面放着香炉贡品等物,长桌前是一个蒲团。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桓安恭恭敬敬地走过去,先点了三炷香,插在香炉之中,然后才退回去,在蒲团上跪下来,双手合十、闭目诵念起佛经。
    墙上的神龛里没有神像,供奉的是一块牌位,借着火光可以看见上面刻着两列小字:承天启运神功圣德至尊大昭皇帝。
    那是太-祖皇帝的谥号。
    这么多年来,桓安一直私底下供奉这块牌位,就连那些经文都已经烂熟于心。天可怜见,终于让他等到了时机,回到宫中,可以筹谋大事,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夙愿。
    然而每一次跟汉王接触之后,桓安都会忍不住到这里来,在太-祖灵位面前忏悔。
    如果可以,他当然更愿意推汉王上位,毕竟他是太-祖和高皇后唯一留下的子嗣,奈何汉王实在是扶不起,桓安跟他接触过一次之后,就打消了原本的念头,只让汉王在暗地里做个正统继承人的招牌。
    他怕自己拉拢的那些大臣们,若是知晓汉王的实际情况是这样,只怕都会打起退堂鼓。
    所以汉王的担忧没有错,桓安确实考虑过襄王。只是从前襄王远在凤京,联络不便,再加上他这里做的事情需要极度的隐秘,所以倒也不必急着联系。——他将襄王视作一条后路,万一哪天汉王不成事,就可以将他推出来了。
    如此,可以想见今日听到潘德辉提议让襄王入京的消息,桓安有多震惊了。在凤京可以远离一切风波,可回到京城,襄王就注定处于漩涡的中心了,这完全是打破了他的部署。
    但是转念想想,又觉得也不完全是坏事。要担起巨大的责任,自然也要接受磨练。汉王是没可能了,襄王若是能在跟桓羿的对抗之中胜出,就能继承桓羿如今开拓出来的局面,积累起巨大的声望。
    是危险,也是机遇,这样所有人的支持才会发乎于心,而不是只因为名分拥戴他。
    做出偏向襄王的决定之后,桓安便又开始觉得内心不安,所以需要在太-祖灵前忏悔,在心里将自己的想法都陈述一遍,仿佛这样就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
    这种时候,桓安会觉得一切好像都还是当初的样子,太-祖皇帝也从未离开过。
    有时他甚至会放纵自己的思绪飘飞一会儿,袒露出真实的念头:其实他看不上汉王,也并不怎么中意襄王,在桓安心里,太-祖真正的继承人,应该是像昭华太子、昭成太子和燕王那样的品格,上马能征战,下马能治国。
    然而命运弄人,天妒英才,他们都早早死在了早年的征战之中,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不过反过来想,如果他们活着,那当年就没有先帝什么事了,桓安如今也就不用这般辛辛苦苦地筹谋,就是为了推太-祖的血脉上位。
    一想到这里,桓安心里就充满了愁苦。
    不过离开这里,他就又会变成那个古板冷肃的桓总管,将一切的情绪都收敛起来,眼里只有自己定下的目标,不会露出任何软弱和放松。
    ……
    汉王进出都很小心,这一次过来,也是将马车是藏在运货的车辆之中,保证不会被任何人发现。
    不过桓羿并不需要确认他的行踪,只需知道他这个万年不出门的胖子竟然不在自己府上,而桓安又在这个时候出了宫,就足够得出结论了。
    实际上,需要这个结论的不是他,毕竟甄凉重生带回来了太多的信息,在那一世里,汉王可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资质愚钝、身体肥胖,让所有人都下意识地轻视他,可是从来也没人规定过,这样的人就不能产生野心。恰恰相反,因为没人在意,他们反而更能够隐藏自己,在暗地里发展势力,然后在关键的时刻一鸣惊人。
    真正需要确认这一点的,是潘德辉。
    潘总管在皇帝面前提议把襄王推出来,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他那个脑子灵活的小徒弟提出来的。潘顺顺同时告诉他,桓安多半早就在暗地里跟汉王接触,他在桓衍身边,看似不遗余力地帮他,实际上是在不断渗透自己的力量,想要推翻桓衍,扶持太-祖皇帝的血脉上位。
    一开始潘德辉觉得这很荒唐,不管是汉王和襄王,都不像是有人君之姿的,再说经过先帝一朝,早就将所谓的正统派打压得没剩下什么了。如今天下安定,内外的事务都不多,桓衍做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桓安如何能撬动他的地位?
    然而等他细数了一番这大半年来朝堂上的种种变化,才震惊地发现,桓衍竟然在不着痕迹地打压先帝留下的势力,而被他提拔上来的,大都是之前被先帝打压的那部分人。而这些人为何被打压,不言而喻。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清楚桓衍对先帝的心结,那就是潘德辉这个大伴了。除了他之外,就连皇后也所知不详。毕竟她嫁过来的时候,桓衍已经开始入朝办事,有了自己的一份势力。而他在宫中挣扎求存的那段岁月,是绝不会再让任何人知晓的。
    所以从不可置信到全盘接受,潘德辉只花了很少的时间。
    确定了桓衍是在桓安的引导下做出这样的决策,他其实就已经相信了桓安居心不良,不过有桓安跟汉王接触的佐证,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陛下糊涂啊!”潘德辉在心里这样感慨道。
    可是他更清楚,以桓衍的多疑,就算自己当着他的面将桓安的狼子野心揭露出来,桓衍只怕也不会全然相信。或许他会提防桓安,但是也绝不会再亲近潘德辉。
    如果是以前,潘德辉一腔忠心,或许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
    然而去凤京走了一遭,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他了。就算他不在意自己,也必须在意跟着自己吃了不知多少苦的徒弟们。
    所以他会帮助桓衍,前提是不影响到自身。
    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之后,潘德辉回过神来,看到跪在面前的小徒弟,不由问道,“这些消息,你是从何处得知?”
    潘顺顺道,“我人微言轻,虽然在御前伺候,但谁都不在意我,这样反而方便了我探查各种消息。只要胆大心细,总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潘德辉相信了。
    但实际上潘顺顺是从甄凉那里知道这个消息的。他知道甄凉的事,也就很容易知道桓羿的事,甄凉思来想去,觉得索性把人拉拢到自己这一边来,于是又找了潘顺顺一次,成功谈拢条件。
    之所以没告诉潘德辉,是因为他虽然对桓衍这个主子有了几分怨,却一定不能接受站在桓羿那一边对付桓衍。
    这就是事实,帝王再薄情,下面的人还是会对他心怀期望。
    但潘顺顺受的是潘德辉的恩情,而非桓衍的,所以他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在甄凉承诺他一定会保住他师父和几位师兄之后,就更没有后顾之忧了。
    潘顺顺见潘德辉不再提问,又主动道,“师父,让我跟你一起去凤京迎接襄王吧。”
    潘德辉本来不同意,因为来回奔波是非常辛苦的,潘顺顺年纪小,从师父到师兄都很照顾他,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但潘顺顺软磨硬泡,又说师父被贬到凤京,其他人都跟着去了,只有自己没有,这回正好过去看看。
    潘德辉感念他这一片孝心,最终还是答应了。
    他们出京这一天,不巧下了一场大暴雨。一群人被困在长亭走不了,只能在这里等雨停。潘德辉站在亭子前,抬头看着黑沉沉的天色,面上的表情十分凝重。
    他有好些年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雨了,仿佛天漏了一个窟窿,有人用盆往下泼水,让人心里十分不安。
    第066章 江南水患
    天上黑压压的一片,明明是正午时分,光线昏暗得却像是入夜了,狂风卷着水柱一般的雨砸下来,几乎是瞬息之间就在地面上积起了薄薄的一层雨水。
    这样大的动静,就是躲在屋子里的人也觉得心慌,更不用提那些意外滞留在外,找不到遮挡的人了。
    也有许多百姓明明是在屋子里,但因为担心暴雨会冲毁房屋,所以不得不批上蓑衣,戴上斗笠,出门去检查屋顶上的瓦片,修浚房前屋后的排水沟。
    这还是住在瓦房里的人,至于那些住在草屋里的百姓,屋子里已经开始漏水了,不得不将全家的锅碗瓢盆都搬出来接漏进来的雨水,狼狈得很。
    只有小孩子们不知道大人的辛酸,才会喜欢这样从未见过的天气,想冲进雨水里玩耍,但都被大人死死拘住。
    宫里倒是不用担心房屋是否稳固的问题,但气氛也十分凝重。
    暴雨下到第二个时辰,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中书令赵宠匆匆赶来求见,不久之后,侍中谭涓和尚书左仆射韩源之也来了。三位大人虽然都用了雨具,但到勤谨殿时还是浑身都湿透。
    如此面圣,未免失礼,都由内侍领着去换过一身干爽的衣裳,这才被请进勤谨殿。
    勤谨殿里已经提前点起了烛火,自从宫中宣布要节俭以来,桓衍就将勤谨殿的烛火减半,很少没有像今日这样靡费了。
    但是此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心思去理会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
    “陛下!”中书令赵宠表情凝重地拱手,“这场雨再这样下下去,只怕顷刻之间就是一场洪涝,还需早做打算啊!”
    “不单是京城,还须得防着外地各处也有受灾的。”尚书左仆射韩源之死死地皱着眉头,也跟着道,“事实上,豫鲁一带受灾的折子,今日才送到臣的案上,原本是打算明日朝会时与陛下商议……”
    说着掏出了藏在袖中的奏折,呈给桓衍。
    “今年的天时,只怕十分不好。”侍中谭涓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洪涝之后,向来容易滋生疫病,也需提前防范,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若不是这样,他们三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不会冒雨过来了。
    这种事,早一刻晚一刻,都干系着许多人的性命。
    桓衍虽然是个酷爱耍弄权术的帝王,并不怎么关心国计民生,可是天灾这种事,向来都是跟天罚联系在一起的。他身为天子,却让人间遭受天罚,那必然是他这个帝王德行有亏,才让上天降罪。
    所以灾情越是严重,他就越是脱不开干系。而桓衍绝不是那种可以为了这等事下罪己诏的帝王。
    所以他随手翻了一下那几本奏折,表情也变得十分严肃,“救灾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就都托赖三位卿家了!”好在这种事自然有一套运转的体系,完全可以交给下面的臣子去办,不需要他太过操心。
    三位大臣显然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对视了一眼,纷纷点头应下。其实事情他们就可以处理,之所以要过来一趟,主要是走个过场。
    军国重事,自然只有陛下才有权力处决。
    前面定下了基调,后面就要提具体的难处了。韩源之管着六部,当下只略一思量,就道,“户部那边倒是可以暂时先从别处挪出一笔钱来操办此事,只是库中的粮食不多了,只怕应付不上。”
    眼看就要到收夏粮的时候了,在民间,这个时间段被叫做“青黄不接”,就算国库不用担心接不上,也实在没剩多少存粮。
    可是救灾,发钱是没有用的,粮食才是百姓所需。
    侍中谭涓眸光一闪,立刻道,“各地的常平仓,陛下也是知道的,因为损耗严重,难以维持,所以常年都装不满,多半只有五成左右,只怕也不够用。”
    这个事情,下面上奏不是一次两次了。一开始设置常平仓,就是为了应付灾年,用来平抑粮价,避免那些商人们囤积居奇。可是仓库的管理十分麻烦,损耗也十分严重,一度达到三成左右。而每年卖陈粮买新粮,是填不上这个窟窿的,只能官府出钱去补。
    但是官府的每一笔钱,那都是有固定去处的,许多下级的县衙府衙,还欠着朝廷不少钱粮呢,哪有余裕去填窟窿?所以下头也是怨声载道,不止一次上书希望朝廷想个法子。但朝中重臣虽然个个都是国之栋梁,也是解决不了这种麻烦的,而这常平仓,又不能不设,就只能拖着。
    上头不给准话,下头的人也不会那么实在,所以常平仓的储量从十成减到七成,七成减到五成,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三成了。
    这还是因为每年收税都能收上来一大批粮食,不然只会更少。
    所以现在真的受灾了,还是没有粮食。
    好在桓衍反应很快,皱眉思量片刻,便道,“那些商人手里肯定有粮食,就让他们来出!”
    “这……”三位大人对视了一眼,一时都不敢接话。
    别人真金白银花钱收上来的粮食,肯定不能白要。但若说是给钱买,户部的钱还真不够用的。而且这些商人平时囤积粮食,就是为了在这种时候翻上几倍,大赚特赚,什么好处都没有就把粮食卖给朝廷,说不准还要被压价,谁会乐意?
    就算是朝廷,也没有强征他人财产的道理。
    桓衍也看得出来他们的顾虑,哼了一声,扬声叫桓安进来,“之前不是让江南的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铁茶券吗?暂且将这部分粮食匀过来,送到灾区去。”
    “陛下,万万不可啊!”中书令赵宠吓了一跳,连忙大声阻止,“边关抵御外敌,乃是我大魏的屏障。将士们都等着钱粮,若是挪作他用,吃不饱饭,怎么能抵御得住外敌入侵?”
    “这个季节,哪里来的外敌入侵?”桓衍不快道,“异族都是秋收之后,南下劫掠,不会这个时候来。如今全国各地都收了灾,自当全国上下一同努力、共克时艰!朕又不是要削减军费,只是暂时挪用,将来再补上便是!就这几个月节省一下,难道就过不下去了?”
    赵宠听到他这番话,脸上的表情一时精彩极了。
    什么叫“就这几个月节省一下”?这真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帝王才说得出来的话啊!殊不知民间多少人家,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要不然,怎么年年都有“青黄不接”闹饥荒的时候?
    至于边关将士,那就更不必说了。他们是脱产的正规军,粮食全靠朝廷供给。日常操练任务又很重,必须要吃饱才行。那是抵御异族铁骑的精锐将士,要是个个勒紧裤腰带,饿得面黄肌瘦,敌人来了连武器都拿不动,那还打什么?
    顿了顿,赵宠才道,“全都截下来只怕不行,暂且截留一半救灾吧。实在不行,就让他们多运一些粮食。若他们那里拿不出更多,那就允许其他商人用粮食换盐铁茶券。”
    另外两人也附和了一番。桓衍便摆手道,“既然定下了章程,三位卿家就先去忙吧。”


新书推荐: 融雪(骨科) 渣男渣女(女主婚内出轨) 搁浅(快穿) 共同贫穷 反派A就要和女主贴贴[穿书] 辞风入梦[快穿] 女魔头重生之后 欲染玫瑰,京圈大佬一次成瘾 被师尊逐出宗门后 诱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