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章
    天宝三载,正月十八,距离郑徽重入礼闱的大日子,只有五天了。
    因为在桃林发现关尹的灵符,桃林改名“灵宝”。开元二十九年以后,改名“天宝”——那正是郑徽剥极而复,重遇阿娃的时候。两年的日子,郑徽像脱胎换骨,重生再世,精神、志气都养得很好了,但也养成了双重的人格。
    这不是一好一坏的矛盾,而是成熟与幼稚的歧异。两年中日夜手不释卷,没有万卷也有数千,过人的天资加上忘我的苦功,已成通儒,而又不废文采。阿娃曾经将他的窗稿,偷偷找人去看过,没有一个不惊为奇才,她心里高兴,却不告诉他。
    他也自负有经世治国之才,心里常这样想:晚年著书,总可在文苑中占一席之地;诗稿传世,五百年的声名也应该有的。只是紧守阿娃的规诫,足不出户,满腹经纶,没有人可谈,唯有借纸笔来发抒。策问、方略,以及读经读史的笔记,积稿盈尺,在智慧上,他是真的成熟了。
    而在阿娃面前,他却如童 。阿娃在他,不仅仅是亲密的情侣和可共患难的朋友,是严师也是慈母,他对她有着一份牢不可破的依赖性。除了书本以外,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有她在面前的时候,他不可能有自己的主意。
    再入礼闱去应进士试,是阿娃所做的决定,一切应试所该办的手续,也都要阿娃提醒他去做。过了年,试期日近,郑徽内心开始不安,这却不是阿娃的一句话所能替他消除的。
    “阿娃,你看这一次靠得住靠不住?”他常常这样疑虑地问。
    “一定靠得住!”阿娃也总是这样加强了语气回答他。
    “‘场中莫论文’,我看靠不住。”
    “没有这话,都凭运气,何必还要读书?像这样读书,如果还不能及第,何必还要科举?”
    “万一又垮下来呢?”
    “不会的。”阿娃说,“真有那么万一的万一,明年再来!”
    他摇摇头,“真要垮下来,我也永绝此想了。只是,”他迟疑了半天说,“到那时候,姥姥不知道会说什么话?我简直不敢想!”
    阿娃明白了,“姥姥最多说你运气不好,还会说什么?”她故意这么说。
    于是,这一天——正月十八,李姥特地替郑徽设了一桌盛筵,名为替他预祝,实际上是根据阿娃的意思,特意来安慰他,消除他内心的不安。
    “一郎!”李姥举杯向上座的郑徽说,“我知道你这两年奋发上进——就这个便够了。一个人穷通富贵,一半靠天,勉强不来。万一落第,你心里不要难过!”
    郑徽心想,李姥已估计到会有最坏的情况出现,反预先来安慰他,这真是想不到的事,便欣然饮了一杯。
    “本来是替你预贺高中,却先说这些泄气的话,好像不对,这因为,一郎,我完全拿你当自己人看,所以说话不作客套,这你得明白!”
    尽管李姥曾经势利无情,把他害得好惨,但两年的时间,已冲淡了那悲痛的回忆。而今天这番举动和她的那几句话,又是如此慈祥恳切,郑徽不能不受感动,他大声答道:“我明白。姥姥,你放心好了,你问问阿娃,这趟入闱,再不会像上次那样了。”说着又转脸对阿娃,“考考我,让姥姥看看我行不行。”
    “‘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阿娃随口提了一句。
    “那是《周礼·春官》。”他接着她的声音说,“‘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一口气背了一大篇,却又突然停了下来,痛苦而感慨地摇摇头:“背诵是小学生的玩意儿,却把我整惨了!”
    “不管他小学生、大学生,朝廷要考这个,就得往这上面去下功夫。”李姥又说,“一郎,我知道你才学是好的,现在运气也要转了,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可别忘了我们阿娃的一片苦心。”
    “那怎么会?”郑徽赶紧离座,举杯相敬,“阿娃,我现在什么都不必多说——我不说,你也知道。人生遇合之奇,无过你我,将来我还要做件惊世骇俗的举动来报答你!”
    阿娃不知道他所说的惊世骇俗的举动是什么,也不想去问,两年来心力交瘁,当功德快将圆满的时候,她反有种无可言喻的落寞之感。
    李姥却高兴得很,“快熬出头了!”这是她心里的话,“也不用说什么报答的话,只望你将来多听阿娃一句话就行了!”她意味深长地暗示。
    郑徽自然不会想到李姥心里的打算,更不知道阿娃曾对李姥罚了永不背弃的咒,他只在心里兴奋地盘算着金榜题名以后的另一得意快举。
    “酒够了!”李姥说,“这几天一郎别多喝酒,玩玩散散心,养足了精神,考得才好。”
    郑徽听从了李姥的话,试前这几天,什么事也不做,多睡多吃,看看行云流水,培养天机,准备尽平生所学去湔雪前耻。
    阿娃和绣春却大大地忙了起来,入闱用的食物、笔砚、油烛、帏帘,一一亲自检点。试期前一晚,更是彻夜不眠,到了三更时分,把郑徽叫了起来,一面服侍他漱洗饮食,一面不断叮咛,却都是些如何照料自己的琐事。她说一句,他应一句,并且真的都谨记在心,就像个孝顺的乖孩子听从母亲的话那样。
    送考的是张二宝,进了安上门,送到棘围搜检的地方,张二宝不能再往前走了。郑徽一个人背了考篮,往前走了几步,回头一看,不见张二宝的影子,顿时有举目无亲、恓恓惶惶的感觉。
    同时他也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就像突然为人撮弄到了戏台上,后退无路,前面却又众目睽睽地注视着。经过一番自我挣扎,他终于咬一咬牙,想着好歹要把这场戏演了下来。突破了这个心理的障碍,也就摆脱了对阿娃的依赖心。现在只有靠自己了!他这样一想,先不忙着入闱,把考篮放下,定一定神,看清楚了一切情况再说。
    于是他脑中重现了第一次赴试的景象,贾兴送他到这里——太府寺和少府监之间的街口,由此往北,越过太府寺,向西转入礼部南院,就是试场了。他记得那天大雨倾盆,寒风刺骨,背着沉重的考篮,满心的懊丧,那种天气和心情,就不吉利。
    而今天却是好天,旭日越过兴庆宫的花萼楼,洒他一身金光,也没有风,舒服得很。
    “还等什么?”他这样对自己说,顿时激起一腔雄心,满怀斗志,一手提起考篮,沿着太府寺的东墙,大踏步往前走去。
    照例统通搜检查验,在西庑找到号次坐了下来,打开考篮,只取笔砚,不动其他。他估计一上午就可完事,阿娃替他准备的脂烛、干粮都不会有用处,他只尽量保持心境的平静,默默背诵着要考的经文。
    然而他也实在禁不住感慨,感慨生自回忆,想到韦庆度,想到他父亲,想到冯大和西市凶肆的主人,以及那些倾倒于他的挽歌的人们,也想到土地庙的那一班乞儿,无论活着的、死掉的,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他还会坐在礼部南院,应天下仰望、朝廷特重的进士试。就算世事如棋,怕也没有这样不测的变化!
    如果及第了,曲江大宴,皇帝御紫云楼垂帘以观,公卿士庶,络绎于道,少不得有那眼尖的会认出来:那不是唱挽歌的吗?怎么成了新进士……
    想到这里,他有些不安,但也觉得很有趣,不知道那些眼尖的发现了他的真相的人,会有怎么样的诧异的表情?
    “主——司——升——座——”
    在胥吏吆喝声中,举子们纷纷起立,在阶前肃静无声地行过了互拜的仪注,各自归座。
    这就要进入正式的考试了。郑徽想到第一次帖经之难,仿佛犹有余悸,直到题目发下来,他才松了口气。
    跟上一次一样,《礼记》《左传》《论语》,每书十帖,题目一入眼中,那空白的地方仿佛都写着字,他不需要思索,就能把该填的字填补了起来。
    三十帖中,只有两帖答不上,他放弃了,第一个交卷出闱。张二宝还没有来接,他也不想等,自己雇了个车,一直回家。
    “这么快就考完了?”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他打听消息。
    “二十八帖!”他做着手势,大声向阿娃报告。
    阿娃微笑着,什么话也不说——她觉得那是多余的。
    “还有两帖。想一想也可以答出来,但我不要。太圆满了不好!阿娃,你说对吧?”
    “嗯。‘谦受益,满招损。’”阿娃嘉许地答说。
    “早知道这么快完事,也用不着费那么大事准备吃的。”正在检点考篮的绣春,笑着埋怨,“害我们白忙一阵子。”
    “把那些干粮都拿出来,大家分了吃了吧!”李姥吩咐。
    李姥驭下,难得宽假辞色,所以侍儿们都借着郑徽带来的一团喜气,争着从绣春手里去抢那些点心,打打闹闹,笑作一团,特别是小珠,更觉得高兴,大声嚷着:“吃一郎的状元糕,吃一郎的状元糕!”
    “这个小东西,嘴倒甜!”李姥笑着骂了一句。
    郑徽却深感不安。当年不作第二人想的豪气,自经挫折,已消失无余。此刻卷土重来,但求及第,便已心满意足,绝不敢妄想夺魁,所以虽是小珠一句戏言,他也怕引起了大家对他过高的期望,因而觉得惶恐。
    “去歇息吧,”李姥对他说,“辛苦还在后面,千万要当心身体。”
    吃辛苦倒不怕,郑徽只怕第二场不能像第一场那样顺利,所以在等待发榜的那两天,心情不免烦躁,仍旧只有借书本来排遣,倒显得比平日更用功了。
    第三天一早,张二宝来报喜信,郑徽第一场试录取了。八百五十人应试,刷下来五百多,就这样,也远只是十分之一的机会——历年的惯例,进士试每一科所取不会超过三十。
    “今天你得给我好好歇一天,”阿娃终于对他下了“命令”,她说,“要是沉不住气,就算中了,我也不稀罕!”
    为了取得阿娃的欢心,他努力克制自己。功夫总算没有白费,到了下午,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晚饭时喝了两杯酒,趁着微醉,酣然入梦。一觉醒来,猛然省忆第二场试就在今天,顿觉精神抖擞,哼着不成调的曲子,一掀被走下地来。
    在外间的阿娃听见声音,赶了进来,剔亮了灯,一看郑徽单衣赤足,站在地上,忍不住叱责:“你疯了!这么冷的砖地,光着脚丫子,你愿意得病是不是?”
    “一点都不冷!”郑徽披上了衣服,笑道,“什么时候了?”
    “二更刚过,还早得很。上床去!替我再睡一会儿。”
    “不!”郑徽赔笑道,“我睡足了,精神好得很。”
    “不行!上床去,睡不着,闭上眼睛养养神也是好的。”
    郑徽无奈,只好照她的话做。他看到她的衣服却是穿得好好的,显然又是一夜未睡,这样辛苦照料,为的是什么?郑徽心想,该他报答的时候快到了!
    于是,他又细细盘算着发榜以后的事,他想得很远,一直想到他跟她白首偕老的日子。
    他又想起眼前的情景,这两天阿娃像是郁郁不乐,是不是对他的第一场试的结果不满?
    是的。他肯定地对自己回答,而且也能解释理由,阿娃花了多少心血在他身上,日积月累的辛劳,需要取得充分的补偿,他不该可以获全胜而不尽全力,这太对不起她了。
    郑徽深深警惕,决意第二场杂文,第三场策问,非尽展所学,力求上第不可。
    他的看法只对了一半,阿娃确是郁郁不乐,但不是他所想象的那种原因。她太疲倦了,要扶掖郑徽上进,也要争取李姥的欢心,更要在生张熟魏之间,使尽手段,压榨他们的荷包,来维持两个门户的开销。这份负担压得她弯不起腰来,却又非挺起脊梁做人不可。那自然是件异常吃力的事。而且,她平日做了太多的笑脸,在这时真懒得再笑了。
    对她,实在也还没有到可以高兴地笑一笑的时候。郑徽中了进士,在他自己,在李姥,在任何人都会以为她已经出头,而只有她的看法不是!所以她的重担还不可卸,而且将有一场更艰难的争执需要她全力应付。
    然而,在眼前她却不愿细想,送走了郑徽,一夜未闭的双眼,顿时感到涩重难开,回到卧室,倒头便睡熟了。
    这一觉睡到午后方醒,郑徽还未出闱。
    绣春沉不住气了,悄悄问道:“那天完事得那么快,今天怎么了?”
    “这跟第一场大不相同,不知道是作诗还是作赋?起码得上灯时分,才能到家。”
    上灯时分,只来了要听消息的李姥,却未见郑徽的影子。每人心里都在嘀咕,只不说出口,一个个默默地坐着,都觉得有股说不出来的沉闷。
    起更了,李姥终于开了口:“得想法子去打听一下才好!”
    “早已宵禁了,不能出坊,怎么去打听?”
    “既然这样,一郎可又怎么回来呢?”绣春接着阿娃的话问。
    “出闱的举子,可又不一样,有金吾卫会送回来!”
    正说到这里,外面一片娇呼,“回来了,回来了!”果然回来了,被侍儿们簇拥着的郑徽,满脸疲乏,但阿娃眼尖,看出他有着被压抑的兴奋。
    “怎么样?”李姥首先发问。
    “我自己怎么说呢?”郑徽矜持地笑着,从袖中掏出一卷纸,双手捧给阿娃说,“我留着草稿在这里,请老师过目。”
    这谁都可以看得出来,郑徽在闱中十分得意,李姥便即笑道:“先吃饭吧,别把一郎饿坏了。”爱屋及乌,连带也体恤张二宝,“你也累了一天,快喝酒去吧!”
    于是绣春服侍郑徽先洗了脸,换了衣服,然后到厅上吃饭,依然是他上座。
    “今天什么题目?”李姥问。
    “考的赋。”郑徽答道,“《老骥赋》。”
    接着,郑徽朗朗然地念他的文章。内容好坏,阿娃不十分了解,李姥更是莫名其妙,但她们从那铿锵的声调和得意的表情中,都油然地树立强烈的信心。
    “这下可真要扬眉吐气了!”李姥在欣悦中又生感慨,“一郎,前两年你要像这样子多好!”
    话没有完,阿娃赶紧拦在前面:“姥姥,你又提那些过去的事干什么?”
    “不提,不提!”李姥趁势站了起来,说累了要回家,其实是特意替阿娃和郑徽留下温存的时间。
    吃完饭,郑徽又想喝酒。好在第三场试,还隔着两天,就醉了也尽有休息的时间,阿娃便允许了。
    绣春准备了几碟菜肴,设在阿娃卧室中,阿娃一面陪郑徽小饮,一面打开他的赋稿,只见钩抹删改,一片糊涂,这才知道他何以这么迟出闱。这篇赋上他下的功夫,想来真是不少。
    “我念给你听。”郑徽把赋稿拿到手里,“这篇赋的出典,你总听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那是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里面的句子。我觉得光是发挥这两句,意思还不够,便加了许多花样在里面。”
    他的花样,在于增添伯乐的故事,而加以变化。开首便叙一匹名驹,嘶风追月,不可一世的骄态,哪知在一场追奔逐北之中,未出全力,竟致落后,并且中途失足,一蹶不可复振,因而失欢于主人。中间铺排这匹沦落至于拖曳盐车的名驹的困顿失意,人人都把它看成不成材的下驷,幸而为伯乐识拔于风尘之中,调教供养,恢复当年的声威,驰驱皇路,奔腾千里。接下来点题:衰年伏枥,雄心仍在。最后发挥《步出夏门行》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含义,以生命无常,只要一息尚存,便当奋斗的命意作结。
    阿娃一直双目灼灼地听着。等他讲完,却久久未语,郑徽自觉是得意杰作,未获赞许,不免失望,更追问一句:“怎么样?”
    “你好像把一匹马,当作一个人来看了!”
    “一点都不错!”郑徽这才发现,阿娃完全懂得他这篇赋中的言外之意,离席长揖,感恩知己地向阿娃说道,“如果我还有驰驱皇路的一日,多是拜受你所赐。”
    “你把我比作伯乐,可是太过分了。”
    “一点都不。”郑徽大声地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阿娃,你一定要许我,让我有终生报答你的机会。”
    “不谈这些。”阿娃摇摇头。
    “何以呢?”郑徽着急地问。
    “走一步,看一步,现在还言之过早。”
    “对。我的话说早了一点,至少要等发榜以后,我才有资格说话。”
    “不要急!一郎,”阿娃迟疑了一会儿又说,“你该记住‘大器晚成’这句话!”
    郑徽以为这是阿娃暗示他将再一次落第的说法,大为惊疑,“怎么,你是说我这篇赋不好?主司会看不入眼?”他怯怯地问。
    “你弄错了。这一科你一定可中。”
    “那么,你所说的‘晚成’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难解释,名成业就,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虽说‘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进士及第,到底不过一个开始。你说是不是?”
    “是的,是的。”郑徽笑道,“你的解释一点不错,只不过我成了惊弓之鸟,患得患失的心太重,变成庸人自扰。”停了一下,他又说:“阿娃,你相信不相信,我今天在闱中一直有这样感觉,应试的不是我一个人,是咱们俩。你的无数心血,流过我的笔尖,落到试卷上,一切成就应该是你的,但不能只由我来坐享其成,这好像不公平!”
    “你说得太玄妙了!”阿娃笑着回答。
    “真的,是真的!”郑徽很认真地辩白,“你不能不信。”
    “好,我信,我信。”她像哄孩子似的说。
    她起初不信郑徽的话,但细想一想,却发现他的话,倒也不是完全为了恭维她而编出来的。对于他,她一直以补过的心情,在尽她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此刻回忆两年来郑徽的变化,由衰颓而振作,终于才华焕发,比他未到长安以前,更有进境。这是化腐朽为神奇,一种最难能可贵的创造,却在自己手里完成,无论如何是值得欣慰自豪的。
    这一念之间,阿娃的心情大为开朗了。倚着床栏,细数往事,自觉也不算虚度了过去二十年的岁月。
    但今后呢?——她想不下去了。
    想不下去便不想,她一向是这样果断豁达的性格,且抓住眼前,打点精神,照料郑徽,一直到他第三场试出闱,才松了口气。
    第三场试是策问,五道题:两道时务、三道经义。原来郑徽长于时务,拙于经义,这一次却正好相反,经义颇有所发挥,时务却因为下帷读书,不甚注意政事,所以平平敷衍,一点都不出色。
    “糟了!”郑徽不住自责,“时务方面的功夫不够,不知所云,自己都看不上眼。”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徒悔无益。”阿娃安慰他说,“好在你别的都好,时务两策,对得稍微差一点,也不致影响大局。”
    “但愿像你所说的那样。”郑徽也只好看开些了。
    发榜还有半个月。两年以来,郑徽第一次得到一段闲散的日子,每天看花诗竹,饮酒吟诗,恢复了过去的名士生涯。
    然而,他内心仍是紧张的,一发榜如果依然名落孙山,那以后的日子,简直不堪想象了!
    好不容易半个月过去了,发榜前一日,郑徽坐立不安。到晚上,阿娃殷勤劝酒,醉眼模糊的他,却还是念念不忘看榜,上床时一再叮嘱阿娃,务必早早叫他起来。
    阿娃很沉着,她把最坏的地方也打算到了,特地把张二宝从“老屋”找了来,陪郑徽去看榜。若是不幸落第,会发生些什么事故都说了给张二宝听,叫他加意防范。
    郑徽借助于酒力,那一觉睡得非常酣畅,霍然醒来,正打四更。心想,这时一个人溜了去看榜最好。于是掀被下床,静悄悄地穿好衣服,胡乱洗了把脸,蹑足出房,走到绣春卧室窗下,轻轻叩了两下。
    “谁?”绣春在里面问。
    “是我。”他轻声答道,“我去看榜,你起来把车门关一关!”
    说完,他到槽头上解了一匹马,打开车门,牵马出去一看,曲中已经行人不绝,还有几家大门洞开,红烛照耀,那自然也是送看榜的。
    宵禁尚未解除,但看榜之日是难得的例外,坊门在三更天就开放了。郑徽出了延寿坊东门,狠狠加上一鞭,那匹马立即亮开四蹄,沿着皇城大街,越过朱雀门,来到安上门前。
    曙色中,人潮汹涌,但在金吾卫弹压之下,并不嘈杂。郑徽下马细看,看榜的举子,都有人陪伴,只他孤零零一个人。那匹马不准进入皇城,却又无人照看,踌躇了一会儿,只好把它拴在皇城对面的榆树下,不去管它了。
    看榜的地方,也就是他赴试的地方。一路疾步往安上门大街走去,未到礼部南院,就看见黑压压一片人头,都踮高了脚在望。从前面退出来的人,十人有九个垂头丧气,只有极少数的笑容满面——不用说,这是刚出炉的一名新科进士。
    郑徽尽力往前挤着,累出一身大汗,还是落在人后面。榜文贴在礼部南院里面特地砌出来的一堵丈许长的墙上,墙外用木栅隔开。榜文是一张七尺宽、三尺高的素笺,开头用淡墨大书“礼部贡院”四个字,“礼”字上面,并贴寸许宽的黄纸三条,这就是所谓“金榜”。
    郑徽看到的,仅此而已。榜上的名字太小,又站得远,在朦胧的晓色中,实在看不清楚。他心里异常焦急,却挤不上去,而后面的人却拼命向前挤,挤得他几乎双脚离地,悬空夹了起来,大口大口地喘气。
    “一共取了多少?”他听见有人在问。
    “二十八名。”前面的人回答。
    “喂,喂,前面的兄台,劳驾把名字念一念,行不行?”
    “第一名杨端,第二名……”
    郑徽屏息着侧耳细听,念到十名以后,还没有他的名字,他开始紧张了;念到二十名依然没有他的名字,他脊梁上一阵阵冒冷气。
    幸好,人已散了不少,他才能上去看个明白。
    当“郑徽”两字触入眼帘时,他全身都震动了。就这一瞬间,万种辛酸,千般委屈,一齐涌上心头,喉间像哽着样什么东西,胸前一阵抽搐,终于忍受不住放声痛哭。
    看榜的人都十分惊异,但也猜得到伤心人别有怀抱,无从劝慰,只把他扶到一旁坐下。就这时,张二宝气喘吁吁地赶了来,一看这情形,只当郑徽又垮了下来,顿时倒抽一口冷气,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似乎失掉了知觉。
    “这是你家主人?”有人相问。
    “是。”张二宝轻轻答了个字。
    “姓什么?”
    “郑,单名,郑徽。”
    “郑徽!”那人诧异地说,“不是第二十二名及第了吗?”
    张二宝大声问道:“真的,第二十二名及第?”
    “榜上不是明明写着!”
    张二宝不识字,但看来不会错,大喜过望,却又奇怪郑徽的眼泪,不知从何而来?低下头去,摇着他的肩问道:“一郎,可是第二十二名?”
    泪眼婆娑的郑徽,点一点头,站了起来。张二宝愣了一下,猛然省悟,该先回家报喜,便一把拖着郑徽,脚不点地似的往前急奔。
    出了安上门,骑来的两匹马都在,张二宝先解下一匹,服侍郑徽上了马,笑嘻嘻地仰面说道:“一郎,你把眼泪擦一擦,骑着马慢慢来,我先回家报信。”说完,他跨上另一匹马,双腿一夹,放开辔头飞奔而去。
    郑徽定一定神,望着巍巍宫城,突生亲切之感。感慨虽多,喜悦却也渐渐萌生,一路思量,种种荣耀,到头来都该归结到阿娃身上。
    等到策马来到延寿坊,张二宝得意扬扬地抢上前来,拉住马头嚼环,坊中里胥,抖开一幅红锦,飘落在郑徽肩上。道路两旁,家家有人在门口笑脸相迎,争着来看及第荣归的新进士。
    郑徽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变成了众所瞩目的人物,心里有些发慌,只是窘笑着在马上抱拳致谢。就这样,缓缓行去,到家下马,迎面先看到一张鲜红的朱笺,高高贴在门上,大书:“新科进士郑寓”。接着一片笑声,绣春带头,领着侍儿们迎了出来。
    “一郎,大喜!一郎,大喜!”大家闹哄哄地争着向他道贺。
    郑徽有些眩晕的感觉,迟钝得失去了应有的反应,让侍儿们簇拥着往里走去,只见李姥和阿娃都站在堂前迎接,李姥自然是笑容满面,阿娃却是眼圈红红的,仿佛刚刚哭过。
    “新贵人回来了!”李姥大声说道,“快请入席受贺!”
    堂上已设下一桌筵席,阿娃斟酒相贺,四目平视,各有千言万语,却都不知从何说起。
    “喝吧!”阿娃伤感地强笑道,“喝这一杯可真不容易。”
    这一说又引起了郑徽的感慨,反而收敛笑容,怔怔地说不出话来。
    “阿娃也真是,这是什么日子,高兴还来不及,又惹一郎伤心干什么?”李姥停了一下,又说:“不管过去怎么样,像今天这样收缘结果,可总算老天有眼。一郎,阿娃,你们欢欢喜喜对干一杯,让我看着也高兴些!”
    “真的!”郑徽惊觉了,阿娃为他心力交瘁,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了他的金榜题名,现在大功告成,第一个该向她慰劳致谢,岂可徒然惹她伤感,于是满面堆笑地说:“阿娃,我的千言万语都在这杯酒里面——你如果了解,请你干了我这杯酒。”
    说完,他双手捧着他的那杯酒,送到阿娃唇边。她慢慢喝干,浅浅一笑。“多谢!”然后说,“我了解你心里的意思,但不一定都能答应你。”说着,拿眼睛瞟向李姥。
    郑徽觉得她语意暧昧,正想问个明白,只见张二宝急步进来报告:“街坊来给一郎道贺来了!”
    阿娃向李姥看了一眼,立即吩咐,“先挡一挡驾!”然后向郑徽说道,“我跟姥姥先避一避。”
    话未完,郑徽立即追问:“为什么?”
    “现在没工夫说。我把绣春留在这里侍候。”
    说完,她跟李姥匆匆避到后面。绣春收拾了她们母女的杯筷,换上几副干净的,刚刚安排好,张二宝已领着贺客进来了。
    贺客一共四位,都是左右邻居,郑徽逐一请教了姓名,彼此站着举杯相敬,客人都道:“恭喜!”主人连称:“不敢!”干完一杯,分别落座。
    “我们只知道郑兄闭门读书,等闲不敢来打扰。果然文章有价,一举成名,真是闾里之光。”贺客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说。
    “托福,托福。”郑徽答道,“我因身体不好,简直步门不出,所以平日也没有去奉看各位高邻,实在太失礼了!”
    “哪里,哪里!”贺客异口同声地谦谢。
    “我看郑郎好面善!”另一位双目灼灼地看着郑徽,“仿佛哪里见过?”
    郑徽心里一跳,正在自我警惕,要保持镇静,却又有人接口附和:“对了!我也有同感。”
    “噢,我想起来了。不过——”原先那人迟疑了一会儿又说,“那当然不可能的。只是也太相像了!所不同的,一个形容憔悴、神情萧瑟,哪有郑兄这副玉树临风的好仪表?”
    这说的是怎么回事,郑徽肚子里雪亮,故意以好奇的姿态问道:“是说我像一个什么人是不是?像谁?”
    “我是瞎说。”那人笑道,“说出来太唐突了。”
    “没有关系,尽管请说。”
    “从前西市凶肆,有个唱挽歌的叫冯二。”
    那人的话刚完,其余的贺客,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哦——”,很明显的,都被提醒了。
    “像我吗?”郑徽尽力保持平静。
    “说起来倒真是有些像。”年纪最大的那位说,“虎贲中郎,尽多其事。”
    “那我倒要会会那冯二。”郑徽略显勉强地笑道,“也算是一段佳话。”
    “可惜了!郑兄这个心愿怕难如意。”
    “怎么呢?”
    “冯二早已绝迹,不知道漂流到什么地方去了!”
    于是,有人把当年“冯二”在天门街比赛唱挽歌的盛况,为这位飞黄腾达的新科进士讲了一遍。郑徽表面上装得极感兴味地倾听着,内心却是伤逝感今,心潮汹涌,加上唯恐人识破真相的那一份恐惧,简直分辨不出心中是怎么一种难受的滋味。
    贺客终于走了,也带走了主人的欢乐兴奋的心情。首先是李姥脸上消失了笑容,悄悄走了,然后是阿娃吩咐闭上大门,怕再有贺客来说些叫人扫兴的话。郑徽则像被人揭了疮疤似的,内心隐隐作痛。
    一个金榜题名的好日子,在意兴阑珊之中度过,是任何一位新科进士所未曾经历过的。
    到了晚上,郑徽的心情才比较好转,他回想上午所发生的一切,决意要跟阿娃好好儿谈它一谈。
    “贺客来,你为什么要跟姥姥避走呢?”
    阿娃不即回答,神情萧索地看着红烛,好久才说:“不提它吧!”
    “不!”郑徽说,“你我到了今天这地步,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你真是这么不通世故?”阿娃微显不耐地,“我不相信。”
    “我真不明白。”郑徽答道,“老实说吧,自从埋头故纸堆中,一切有你照料,我对人情世故确是觉得隔膜得多了。”
    阿娃点点头,“你真不明白,我就说给你听。”她问,“那些贺客来了,你怎么替我跟姥姥引见?”
    郑徽茫然,想不出要怎么说才合适。
    “哼!”阿娃冷笑着,脸上有着自我作践的表情,“你以为那些左邻右舍,不知道我跟姥姥的身份?你不想想,平日为什么不往来?”
    郑徽这下总算明白了,心里像吞下一只龌龊的虫子般地堵得难受。
    “今天人家是来拜新科进士,‘新科进士郑寓’,你总看见我叫人贴着的朱笺?从今天起,这不算是我的家,我跟姥姥出现在客人面前,算是什么身份?”
    “这——”郑徽平日盘旋在脑中的朦朦胧胧的意念,一下子凝固了,“这太好办了!”他说,“我就替客人引见,说我的内人和岳母。”
    阿娃似乎一惊,随即浮现一丝苦笑:“那真合了匪夷所思这句话了!”
    “怎么,你不相信?”郑徽大声地说,“我跪下来赌咒给你听!”
    “何必如此?”阿娃的神态跟郑徽正好相反,一个发急,一个从容,“赌神罚咒是村夫愚妇的花样,你已经是一位青钱万选的进士,用这种方法来表明心迹,不觉得可笑吗?”
    在这番义正词严的责备之下,郑徽只好作罢,他指着胸前苦笑道:“耿耿此心,总有让你明白的一天!”
    “你不说我也明白。”阿娃答道,“你先不要想得太多,得在扬眉吐气这句话上,再好好下番功夫。”
    郑徽一听这话,倒有些诧异了。一个士子,最高的荣誉,就在成为进士,今日名列金榜,难道还不算扬眉吐气吗?
    “你觉得我的话费解是不是?”
    既然已一语道破心事,他也不必否认,点点头答道:“你总有一种说法在内。我听你的。”
    “进士及第,天下的美名,从此飞黄腾达,前程无量,这在别的人是尽够了,而你不够!因为你过去的行迹,不比别人,别人干干净净,而你是在泥浆里滚过的,‘第二十二名进士及第’这个头衔,还不能把你洗刷干净!”
    这番话说得太率直了,郑徽深感刺激,再想到白天那四位贺客的怀疑,顿时汗流浃背,焦躁不安,但在痛苦中却激发出更多的坚忍:“你说!要怎样才能洗刷得干干净净,让我昂起头来做人?”他质问似的说。
    “你总还要出人头地才行。只怕你没有那份耐心,或者说我不近人情……”
    “没有那些废话!”郑徽以罕见的粗鲁的态度,打断她的话,“你痛快些说!”
    “我的意思,还要你再下一年苦功。”阿娃用低沉严肃的声音回答,“天子已下诏令,明年亲御大明宫宣政殿,策试‘直言极谏’,我希望你能够连捷。俗语虽有‘进士出身,制策不入’的话,但制举入选,到底是天子门生,那就绝没有人敢笑你过去的行迹卑秽了。”
    郑徽立即同意了她的办法,但不即回答,细细想了一遍,才提出了更具体的意见:“我不但要应‘制举’,而且一定要争它个前三名。不过‘直言极谏’,自然是针对政治得失,替老百姓讲话,这两年,我几乎成了隐士,对于时务,一无所知,这一次两道‘时务策’,对得不知所云。所以要应‘直言极谏’科,得另外下一番功夫。”
    “那都随你。”阿娃欣然答道,“反正跟往常一样,你除了用功以外,什么事也不用管。”
    “一切偏劳!”郑徽拱拱手说,“我得睡了。明天要谒见宰相——李林甫这个奸臣,实在有些不想见他!”
    然而这是国家的体制,郑徽再于心不甘,却也不能不奉行故事。第二天上午,由张二宝侍候着,早早到了大明宫。一进建福门,在下马桥前下马,张二宝不能再往前走,郑徽一个人过桥,顺着南北直街,走到西内苑的光范门前,新科进士照例在这里集中,候命谒见宰相。
    不一会儿,二十八位新贵,都已到齐,彼此通名寒暄,个个神采飞扬,笑容满面。路过的官吏,无不投以艳羡的眼色,特别是穿着窄袖胡服,在宫内可以骑马而过的宫女,低声说笑着指指点点,更叫那些新进士感到得意。
    到近午时分,才有省中小吏,传命接见。于是由状元杨端为首,率领他的一榜同年,越昭庆门,过御史台,来到月华门西,全国政令所出的中书省政事堂。
    李林甫是有名的口蜜腹剑的家伙,以宰相之尊,亲自在堂前迎接那班草茅新进,向每一个人都殷殷勤勤地问了话。问到郑徽的家世,他不肯把他父亲的名字说出来,这倒不是他还怀着怨恨,只是听了阿娃的话,觉得还未到显亲扬名的时候而已。
    “府上的门第是天下仰望的。”李林甫说,“只是老弟没有荥阳的口音。”
    “家父经商,常年贸迁,所以乡音改了。”
    “将相无种,男兄自强,你真了不起!”商人不为时所重,科举虽说诸流平进,商人子弟成进士的,实属罕见,所以李林甫格外加以慰勉,他指着他的座位又说:“老弟英俊焕发,这个座位迟早是你的!”
    郑徽不住谦谢,但暗中却有见猎心喜的感觉,因而更坚定了明年制举必须争魁夺元的决心,以便造成一个特别优越的晋升之阶。
    正当他这样在打算时,杨端已领先站起来告辞,与宰相互揖而退。下一个仪注是赴主司府第谢恩。
    这一科的主司是礼部侍郎达奚珣,他的府第在永兴坊,离大明宫不远。穿过天门街,由北门进坊,左转数曲,突然发现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的人群,孩子们拍手跳脚地在杨端的马前大喊:“看状元郎,看状元郎!”
    于是欢声四起。但郑徽听出那嘈杂的声音中,夹杂着叫人听来不舒服的笑——是感觉到好笑的笑。郑徽明白,是笑状元,杨端是个又胖又黑的中年人,这样的状元郎,怕不能打动待字闺中的人的芳心。
    “第七名跟第十名必是探花郎!”照例,新进士中选最年轻的两人,名为“两街探花使”,具有遍访长安名园探花的特权,第七名跟第十名新进士都是二十岁不到的少年,所以观众中有人这样说。
    “第十五名的脸好白,别是敷了粉的吧?”
    “第二十二名也是个美男子。”
    郑徽陡然忸怩起来,同时又起了戒心,怕有人认出他就是唱挽歌的“冯二”!
    然而,终于有人认出他来了!“那不是郑一郎?”有人娇呼着。
    这下,郑徽不能不注意了,他朝发声之处望去,看见一个丰容盛鬋的丽人,正排开众人,挤上前来。
    那是阿蛮——郑徽到长安以后,第一个所结识的名妓。她惊喜地娇笑着,既兴奋又骄傲,也还有点受万众瞩目而产生的羞态,混合而成一种特异的风情,谁见了都得心旌摇荡。
    观众哄然嬉笑。郑徽大窘,然而也有着从未经验过的得意,他做了个矜持的微笑,向阿蛮扬一扬手,作为招呼。
    “一郎,恭喜你啊!”阿蛮一手撩起裙幅,微侧着身子,踩着碎步,像一只蝴蝶似的,傍着马头,想跟他说话。她丰腴的体态,已累得微微喘气,郑徽既不能停下来,又不能退出行列,对她真觉得老大过意不去。
    “阿蛮,你请回去吧!改天来看你。”他只好这样说。
    “一定来。”阿蛮取下簪在头上的一朵从暖房里薰出来的大红牡丹,喊道,“一郎,这个给你!”
    在观众暴雷似的喝彩声中,郑徽把那朵牡丹接在手里,回身看时,阿蛮还在跟他招呼。
    他除了投以感激的一瞥,不能再有什么表示。那朵花却又替他带来了难题,如果不把它簪上,辜负美人情重;要簪上了,二十八人之中,独具艳色,仿佛故意标新立异似的,也不妥当。
    就这样踌躇着,已到了达奚侍郎的府第。随众下马,张二宝赶上来照料,他顺手将那朵花交了给他,同时叮嘱了一句:“仔细别弄坏了!”
    便这一耽搁,已慢了一步,他的同年已跟在门前迎接的考功员外郎行礼寒暄,郑徽赶紧归队,随班行礼。偷眼一看,大门洞开,自门厅至正厅,站满了观礼的公卿,加以教坊乐伎,细吹细打,内外观众,赞叹议论,那份闹哄哄的喜气,简直把人的脑袋都冲昏了。
    幸好状元杨端镇静沉着,压得住阵,率领着他的同年,在考功员外郎导引之下,徐步进府。礼部侍郎达奚珣,早在庭院中,西向而立。新科进士在他对面排成长行,恭恭敬敬地站着。
    “谢恩!”状元杨端高唱一声,二十八人,一齐下拜。
    “不敢当,不敢当!”笑容满面的达奚珣,长揖答礼。
    这时,两廊的“坐部伎”接替了堂下的“立部伎”,奏出了急管繁弦的“燕乐”。堂上酒浆罗列,座主款待门生——这仪注又跟阶前谢恩不同,叙年齿、分先后,但巧得很,杨端的年龄恰好最长,所以仍旧是他第一个报名敬酒。
    达奚珣一个个周旋,到了郑徽面前,一听他的名字,立刻捉着他的臂,微微顿足嗟叹:“可惜,可惜!老弟,你后劲不继啊!”
    郑徽知道他指的是那两道时务策,便毕恭毕敬答道:“门生见识浅薄,多亏老师包容。感激终生。”
    “那篇赋可真是压卷之作,我想把它刻出来,让大家观摩观摩。”
    文字见赏,刻骨铭心,郑徽也不谦辞,只满心舒畅地笑道:“老师太抬举我了。”
    “不过经世致用与文采过人,究竟是两回事。你也得多留意留意世务才好。”
    “是,是!求老师多教诲。”
    “改天再谈吧。”达奚珣又重重地嘱咐,“千万别忘了来看我!”
    “一定要来给老师请安、请益的。”郑徽也郑重地应诺。
    那时的社会,最重座主门生的情谊,郑徽深深庆幸于这样一位真正能赏识他的老师,所以一回家以后,赶着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阿娃。
    “这可见你这第二十二名进士,不是侥幸得来的。”阿娃也很欣慰。
    “我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有信心。”郑徽的声音很有力,“好是好,坏是坏,一丝一毫都不能假借。明年金殿对策,要想一鸣惊人,从现在起就得开始准备。”
    “只怕你一时还不能好好用功。”阿娃屈着手指数道,“我来替你算一算,杏园初宴、过关宴、雁塔题名、曲江大会,然后又是月灯阁打球宴、樱桃宴,中间还要参加释褐试,加上同年往来应酬,起码半年不得安宁。”
    “释褐试我不参加。”释褐试是任用考试,郑徽既然还要应制举,不准备出仕,自然不必参加释褐试。
    “别的呢?”阿娃又说,“而且,达奚侍郎要把你那篇‘老骥赋’刻了出来,慕名来访的一定不少,有你忙的。”
    “这不行!”郑徽摇摇头说,“我又得逃了!我不要这些浮名。”
    他这倒也不算浮名。只怕盛名之下,难乎为继,那才是叫人难堪的事。“一郎,”阿娃激动地说,“你不知道我多么盼望你成名,可又害怕你成名以后,无所表现,叫人说一句:郑某也不过如此!我第一个就受不了。”
    郑徽默然。阿娃对他期望如此之深,不是口头上一两句自勉自励的话所能交代的。他深切地在考虑,要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第一流的人才,名实相符,来使阿娃满意?
    “我的话恐怕不中听,可是我还要说个不中听的譬仿给你听。”阿娃又说,“我想名士也跟名妓一样,惊才绝艳,要叫天下歆动。而且名士的才华跟名妓的色艺,也都要跟天下人共见,就是你所说的,‘一丝一毫都不能假借’。名士的才跟名妓的色,都是天赋,勉强不来。只是有了天赋还得后天的培养,名士的十年窗下,三更灯火五更鸡,博得一举成名;跟名妓的从小学歌学舞,识字读诗,用假母的鞭子换来色艺双全四个字,一样都是来之不易。既然来之不易,就要好好利用声名,不能轻易让人仰望颜色。一郎,你懂我的意思?”
    郑徽怎么不懂?他点头答道:“我原就说过,我要逃了。若是真有什么慕名来访的人,叫他们扑个空,让他们背后去谈论!”
    两人相视微笑,会意于心,抛开此事,另换了个话题来谈。
    正当这时候,阿娃一眼瞥见张二宝擎着一朵大红牡丹,走了进来。她为那朵名花的鲜艳夺目的色彩所吸引,不自觉地迎了出去,问道:“哪来这么一朵牡丹?该是暖房里熏出来的,珍贵得很呢!”
    “我差点忘了送进来。”张二宝笑嘻嘻地笑说着,“这朵花有钱都买不到。”
    “是一个人送的。”郑徽也走到廊下来了,在她身后说,“你怕再也猜不到是谁!”
    “谁?”阿娃偏着头想了一下,“小娇娇?”
    郑徽大笑,“你还记着小娇娇跟你怄气的事?”他说,“不过,虽不中,不远矣。”接着他把阿蛮赠花的经过,说了一遍。
    “这可是状元郎都没有你得意了!”拈花微笑的阿娃又说,“你到底对阿蛮怎么样?欢喜她不?”
    郑徽觉得她这话问得可笑,鼻子里哼了一下,表示根本不值得答复。
    “她说要你去看她,你去不去?”
    “三曲之中,我今生绝迹了。”
    “那么,咱们把她请来叙一叙?”
    郑徽怕阿娃已动了猜疑,不敢多事,便摇着手说:“算了,算了!你跟她又没有什么交情。”
    “我没有,你有啊!”
    这一说郑徽更具戒心,“好了!”他用极坚定的声音说,“咱们不谈她!”
    “你真是有些变了!”阿娃笑道,“变得这么拘谨。你别管,我把她请来,谈谈三曲的新闻。”
    第二天,阿娃真的打发绣春去请阿蛮。郑徽为了远避嫌疑,也正好是同年会饮,便早早带了张二宝出门,直到日暮回家,看见阿娃眼眶红红的,大为惊疑。
    “怎么回事?”他忧愁地问。
    “我跟阿蛮俩,对坐着淌了一天的眼泪。”阿娃容颜惨淡地回答。
    “好好地淌什么眼泪?”
    “先是为你。”阿娃说,“你的事,阿蛮隐隐约约有些知道,我稍微说了些,她就哭个不住,我也陪着她掉眼泪!”
    一听这话,郑徽不知道是感激还是伤心,但也不愿多谈,只问:“以后呢?”
    “以后又提起素娘。她身后好惨!当时韦十五一死,李六逼娶,素娘一索子上了吊。王四娘人财两空,恨极了素娘,连口棺材都不给她,草席一裹,随便埋在义冢地里,埋得太浅,叫野狗把她的尸体翻了出来……”
    “哎呀!”郑徽喊道,“你不要往下说了!”
    “这些事我在三曲竟不知道。”阿娃喟然长叹,“生在三曲的,都是苦命!情越重,命越苦,素娘就是一个例子。”
    郑徽怔怔半晌,才想出一句话来安慰她:“阿娃,你可是快要苦尽甘来了!”
    她向他做了一个感激的微笑,但也只是表示领会来宽慰他的心——她自己知道,将有无数凄凉寂寞的日子在后面。


新书推荐: 狗洞谋士 皇后葬身火海,疯批暴君一夜白头 网游之超级掌门人 冬日宜喜欢 夫人被迫觅王侯 至尊修罗 聊斋之问道长生 嫁权贵:三爷野性难驯 长生之路 正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