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轰!”
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伴随着烟雾在葭萌关之中响起,整个大地都开始震动了起来。
尉缭脸色十分难看的注视着面前的一切。
高大的关墙在轰鸣声之中颤抖着,无数的沙石烟尘在尉缭的面前簇簇而落,让尉缭恍然间有一种地震的错觉。
“将军,此地危险,不可久留!”尉缭的亲卫队长朝着尉缭高声示警,然后生拉硬拽着他离开了葭萌关。
葭萌关后侧有一条道路直通牛头山,所以在片刻之后,尉缭就站在了牛头山的半山腰上。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整个葭萌关烟尘弥漫,在冲天的爆炸声之中时不时可以听到秦军将士们的惨叫声。
尉缭心如刀割,忍不住一拳重重的拍在了身边的一颗树上:“震天雷,这该死的震天雷!”
震天雷这种东西,尉缭其实事先也不是没有想过对策,但是问题在于尉缭想来想去才发现——自己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除非——派一支精兵杀出去,将赵军的投石机给毁了!”尉缭双眼之中精光闪烁,
只要投石机毁掉,那么赵军就必须要回到正常的攻击形态上来,必须要用人命填出一条通向关隘的道路。
尉缭思考半晌,决定赌一把。
于是很快的,一支混杂着二十名秦锐士的五百精锐开始悄悄下山,朝着关隘面前的赵军投石机阵地发动了冲击。
秦军工匠们的努力并没有完全白费,这些秦锐士之中有人携带着秦国版本的火药,只要能够靠近并且引爆,那么炸塌一架投石机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事实证明尉缭想多了。
就在尉缭的突击小队出现的瞬间,十倍于他们的赵军伏兵也随之出现了。
一场十分激烈的厮杀随之展开。
尉缭死死的咬着嘴唇,付出了极大的意志力才让自己不下达继续派兵下山救援的命令。
毕竟尉缭也很清楚,既然赵军已经有了准备,那么派更多的部队其实也只不过是继续送命罢了。
“很好。”尉缭咬牙切齿的下定了决心:“既然如此,那么吾倒要看看,这赵军的震天雷究竟是否能够如此的有效,连吾的葭萌关都能够突破!”
……
金牛道这边的葭萌关战事激烈,而在另外一边的米仓道,一切都还是风平浪静。
米仓山亦称大巴山、小巴山,故路又有大巴路、小巴路之名,但通常来说,这里的人们更愿意称呼这条道路为米仓道。
《读史方舆纪要》记:“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
《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记:“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豁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絚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沉黄泉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又记:“秦民以商贾为业……曰大巴路,曰小巴路。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鸷鸟成群,食啖行旅。才登细径,为猛虎逐之,乃露宿于道左,虎忽自人众中携行言而去。”
对于一支五千人的队伍来说,老虎这种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但是米仓道的险峻依旧让刚刚经历了子午道的赵括吃了个大苦头。
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夏日的闷热季节,于无数毒虫猛兽的窥视之中在狭窄无比的山间小路之中前行,那可绝对不是一个什么让人愉快的体验。
单单是这几天以来,赵括的部下有失足掉落山崖而死的,有被毒蛇毒虫咬到中毒而死的,有因为气候不适应上吐下泻虚脱而死的……种种死法不一而足。
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是,在这些天里,赵括已经损失了超过五百的人手了,这完全是赵括始料未及的。
今天的赵括和往日没有任何区别,低着头在陡峭的山间小路之中穿行着。
突然间,一阵丝丝的声音从赵括的头顶传来,赵括心中警觉猛地抬起头来,却正好发现一只毒蛇张着牙齿,闪电般的从赵括头顶的树枝上扑了下来。
赵括不闪不避,右手猛的一伸,准确无误的抓住了蛇的七寸,随后信手将这毒蛇扔进了几步之外的山涧之中。
“究竟还有多久才能够抵达?”赵括转过身来,恶狠狠的盯着身后的这名关中向导。
他眼中的杀气可不是骗人的。
这名向导的身体一激灵,忙赔笑道:“将军暂且忍耐一二,最多再有几个时辰就能够走出去了。”
“几个时辰!”赵括十分不爽的重复了一次,然后狠狠的说道:“今天早上的时候汝就和本将军说过这样的话,现在都已经午时了!如果黄昏之前吾还不能够看到这条小路的终点,哼哼……”
“嗖!”就在此时,一声急促的破空声突然响起。
赵括几乎不假思索,整个人瞬间鱼跃扑进了身边的灌木丛之中。
只见一声惨叫响起,站在赵括背后的那名向导胸口中箭,整个人好像醉酒一般斜斜的朝着旁边走了几步,然后一个倒栽掉入了深不见底的山涧之中。
赵括一阵后怕,立刻喊叫了起来:“有敌情!”
事实上不用赵括喊叫,走在赵括更前方的几名赵军斥候已经挥舞着刀剑,冲入了一旁的密林之中。
一阵短促而又激烈的交战之后,几具秦军斥候的尸体摆在了赵括的面前,同时还有一个被五花大绑的秦军俘虏。
赵括看着面前的这名秦军俘虏,双眼之中闪过一道极其危险的光芒,从腰间拔出了一把锋利的短匕,微笑着蹲了下来。
片刻之后,赵括若无其事的在面前秦军俘虏的尸体上擦净了匕首锋刃上的血液,砸了砸嘴巴,随后露出了一丝颇为渴望的笑容。
“李冰?两万秦军?有点意思……二三子,前有大量军功,且随吾同去,共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