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书堂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汉世祖 第941节

汉世祖 第941节

    “该议一议!此事需慎重!”刘皇帝立刻表示道:“但是,也不当拖得太久,为此事,前前后后,也折腾好几个月了,搞得人心惶惶的,不好!”
    这种话,从老皇帝的口中说出来,多少有些讽刺,不过,刘旸还是尽量顺着他的意思,恭声应道:“是!”
    “朕看不如这样,就后天,嘉庆寿诞上,当众宣布,来一个双喜临门!”刘皇帝又道。
    闻言,刘旸眉头当即锁了起来,看着老皇帝那兴奋的劲儿头,有些迟疑道:“如此是否太匆忙了?只怕时间上会来不及。”
    “有什么匆忙的?”刘皇帝当即摆摆手,一副自信的模样:“拟定名单,写上评语,制好册书,人手充足,半日的时间即可。何况,只是宣布一番,图个氛围,具体授勋仪式,另找时间便行……”
    刘皇帝说得轻松,刘旸可就大感牙疼,道理是那个道理,但倘若罔顾具体落实过程中难处,那是容易出问题的。
    但老皇帝话已经说得如此直白了,刘旸心里清楚,商量的余地很小,也就不再坚持了。心里琢磨着,如何把这件事按照刘皇帝的要求与指挥,尽可能妥当地解决……
    告退离开,朝广政殿走去的途中,刘旸的表情很是不自然,有些古怪,更像便秘,全然一副蛋疼的模样。
    到今日,刘旸是真的很难再把握住老皇帝心态了,更无法理解其脑回路,变化得实在太快,也太奇怪,根本把握不住。
    说句犯上的话,如今的老皇帝,实在有些不可理喻……
    一路上脸都是板着的,没有太多表情,不过等回到广政殿,面色已然恢复正常。进入殿宇,殿中的氛围如常一般严肃,刘旸径入办公阁堂,落座,内侍奉茶毕。啜了一口,长长地叹了口气,刘旸即吩咐道:“去,把两位赵相公、吕相公、辛相公找来!”
    “是!”
    随着太子这一项吩咐,整个政事堂都忙碌起来了,皇帝一句话,下边跑断腿。但是,有些事情,在具体落实阶段,当真不是刘皇帝嘴上说得那么轻松的。
    刘旸等人加班加点,当夜便琢磨出一份名单,提交给刘皇帝,然后被他自己给否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刘皇帝看着不对劲,觉得不符他心意。
    打回去,继续改,还是不满意,继续改,连改三版,一直到翌日下午,眼瞧着时间似乎不够了,放出去的话又得实现,刘皇帝终于忍不住,拿出刘旸呈上的最新一版,亲自修改。
    一番着墨之后,“开宝二十四臣”就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突兀地出台了,明显匆忙,过于草率,突出刘皇帝的随性。名单拟出来,接下来的事情,就真如刘皇帝所言,只需走走流程与形式罢了。
    三月初七,嘉庆圣诞,在当夜乾元殿上的御宴上,在刘皇帝授意下,当场公布结果,由新任内侍行首胡德做宣读。当然,不只是把名单宣读一遍,还配上每个人的履历、功绩,二十四个人,对于第一次在这等隆重场合做“报告”的胡德来说,压力实在不小,喉咙都几乎要冒烟了。
    然而,这份开宝功臣名单,不论从其出台的过程还是内容,总不是那么地孚人意。最终名单,按照刘皇帝的意思,把他刘家的几个叔侄全部列上了,大概是自己也知道如此不太好看,便又往里添人,于是开宝功臣的人数,便从初步计划的十二人,一点点膨胀到二十四人,与乾祐功臣一般。
    刘旸呈上的那十二人,一个没减,算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然后,就是按照刘皇帝意思来,刘承勋、刘煦、刘晞、刘昉、刘旻五个叔侄,又加上王全斌、王明、马仁瑀、王祐、张永德、张雍、郭良平七人,一共二十四人。
    卢多逊最终还是没能上榜,刘旸坚决反对,这件事,没让刘皇帝胡来。
    当然,在次序上,赵普是雷打不动的第一人,不管是皇弟、皇子还是皇亲,都被他压在后边。
    然而,这样这份注水的名单,却在朝廷上下引起了大波澜,总得而言,给人一种成分不足的感觉。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还是刘皇帝在整个过程中的“骚操作”,让人既无奈,也无语,好好的一桩事,经他一番折腾,多少有些变了味。
    就是被列在众臣之首的赵普,心里也有种吃了苍蝇的难受感。实话实说,赵普对于这件事,可暗暗期待许久了,这几乎是盖棺定论的事情,但是结果却没有感受到多少荣幸,没能体会到皇帝对臣子的尊重,说难听一些,就像是施舍一般。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开宝功臣,根本就没法和乾祐功臣相提并论。人数虽然相等,但待遇,那真是天差地别。虽然同样配享功臣阁,但是别提政治地位了,仅看物质待遇,就难以对比。
    乾祐功臣,那是二十四王公,开宝功臣,除了本身拥有爵位者,其他人就只加了一个散勋官头衔,每年多给一份荣禄,即便都是二品以上的高衔。
    说白了,开宝功臣,就只是给一份荣誉,名义远远大于实际。但即便是这样,还被刘皇帝把格局给搞小了。
    当然,如果抛开人数、过程不谈,这仍旧是一项莫大的荣誉,名垂青史是足够的,毕竟,开宝二十八年间,出了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最终就这二十四人,何况,每年一份二品散勋官俸禄,这还是实实在在的。
    凡事,怕的还是对比……
    第454章 安东新王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着实一个好天气,笔直的官道上,一行轻骑,驰奔而来。几十匹健马,撒开蹄儿跑,践起一地的烟尘,清脆的蹄声从道头传至路尾,吸引着沿途所有旅人。
    当然,最吸人眼球的不是那张扬的姿态,而是每一名剽悍的骑士背后插着的旗帜:安东。无须多言,这些小旗已经充分说明其身份,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并且,这支队伍打头的,正是新任的安东王刘文渊。
    当然,刘文渊这个安东王,严格地从法理上说,还不作数,因为还没有得到朝廷的册封。依刘皇帝制定的规矩,封国新王继位,必须得到朝廷册封,方为正统,新王也必须京受封,方才走完整个嗣位流程。
    刘煦是去岁冬薨逝的,至今已有快四个月了,过了这么久,刘文渊方才启程来京,走最后一道程序。当然,在此之前,刘文渊已经把该做的事都做得差不多了,已经基本把安东的事务料理完,并正式行使安东王权力,然后在国相耿继勋的提醒下,南下京师。
    既接受朝廷的正式册封,拿到那份金册,也让大汉的公卿大臣们见见安东的新王。与他爹不同,青年意气,挥斥方遒,刘文渊明显要张扬许多,随行来京虽只数十旗,但那招摇过市的阵仗,却让沿途所有官民百姓都见识到他这个安东新王的风采。
    越靠近东京城,便越拥挤,人来车往的,络绎不绝。缓缓降低马速,立于道中,轻拍马颈,刘文渊轻吐出一口气,问身边一名年轻人:“此地人烟稠密,车马辐辏,远胜于沿途道州,这是要到东京了吧!”
    此番来京,其他大臣一个没带,随行有地位的只有一个卫队长,一名僚属。身边那名僚属,乃是郎官白永琳,光看姓,便知其来历了。
    这是安东王太后白瑛的亲侄子,与刘文渊年龄相仿,乃是白太后特地安排在刘文渊身边,用意很明显,希望刘文渊与白永琳能够和刘煦与耿继勋那般,也成就一份莫逆君臣、兄弟关系。
    不过,白太后有些打错算盘了,刘文渊性格刚强,很不喜欢束缚,更不喜欢有人对他指手画脚,迫于太后的面子,不得不把白永琳带在身边。
    而白永琳,并不是刘文渊喜欢的那种勤恳耐劳的臣子,出身富贵,吃不得苦,为人轻佻,心性也不够坚定,才干也还看不出来,若不是白永琳从下见识颇多,时不时得还能给刘文渊讲个笑话,逗个闷,早就冷落。
    此番上京,把白永琳带上,也因为白永琳对京畿的情况相对熟悉,可以提供一定的咨询。
    而白永琳,虽然只近身追随了刘文渊不到两个月,但已然感受到这个大王的不好伺候,思路太快了,让人难以跟上,也太爱折腾了,要求更加严格。
    不过,对于此时刘文渊的问题,白永琳却是自信满满,指着前面西南方向便道:“回大王,若臣没有记错,前方就是陈桥镇,到陈桥,沿直道快马一个时辰便至东京!”
    听白永琳这么一说,刘文渊面上流露出一抹追忆之色,他虽然幼时便随父前往安东,但小时候也曾在两京待过些年头,再加上几次随父回朝,如今记忆虽然模糊了,但一提起,难免有些感触。
    “都到陈桥了啊!”刘文渊嘴里感慨着:“都说东京郊外有三大驿,西祥符、南永安,东陈桥,陈桥驿之名,可算是通传天下了!”
    驱马缓行,一边跟着,白永琳一边道:“大王,陈桥这个地方,可是通衢要地,出开封东往河南、北上河北,都得经过此地,朝廷运兵、军辎、官输乃至商贾行人,陆上也多经此地。
    据闻,陛下早年途径此地,当时道路坎坷,人烟稀少,附近也仅有一破落村庄。但陛下一眼便看出此地不凡,指出这是进出开封之要道。
    也就从那之后,陈桥便快速发展起来,先为军驿,后开官驿、民驿,集市、货栈、商铺、民舍也相继建立起来,由村驿到市镇,谁能想到,四十多年后,竟成为大汉‘十大镇’之一……”
    听白永琳眉飞色舞地介绍起这些,刘文渊也听得津津有味地,不由道:“琳哥,你这见识,可比我厉害多了,连皇祖父的逸闻趣事都知晓!”
    白永琳嘿嘿一笑,道:“大王,臣也就这点本事,对这些趣闻杂谈感兴趣,多了解了些……”
    “这些可是大本事!比你之前给我讲的那些笑话,要有意义得多!”刘文渊立刻变得严肃,认真道:“琳哥,我对京畿是越发陌生了,这一路,你就多给我讲讲吧!”
    “是!”白永琳面上一喜,满口答应:“只要臣晓得,大王不嫌臣啰嗦,臣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见状,刘文渊也笑了笑,轻抚着爱马,道:“跑了这么久,马儿也累了,就到这陈桥镇歇歇脚,也见识见识这天下闻名的市镇!”
    “是!”白永琳应道,顺便,还主动安排一名骑士快马先去打个前站。
    进入京畿之后,可谓满目繁华,即便一小县,也是一派物质人口极丰富的气象,而一联想到安东,刘文渊便忍不住唏嘘,如今,轮到他为安东治下百万生民生计前途考虑了。
    “拖了这么久才上京,也不知朝廷如何看待,祖父是否会生气?”刘文渊突然说道。
    见刘文渊那英武面容间流露出的愁色,白永琳当即宽慰道:“大王不必多虑,先王遽逝,安东失措,大王是为安东百万生民所计,安抚处置,怠慢些许时日,也是能理解的?臣以为,只要大王抵京,面见圣上,圣上怜惜还来不及,怎会责怪呢?”
    “你见过祖父?”刘文渊偏头这么问道。
    “回大王,臣曾有幸随祖父参加过几次御宴,在殿下远远地望见过陛下,即便如此,陛下之威严,也深入此心,敬畏不已……”提及此,白永琳露出回忆状,看起来一副很荣幸的模样。
    见状,刘文渊笑了:“你也就远远观望陛下,岂敢妄谈陛下心思?”
    “这……”白永琳不作话了,略显委屈地瞥了刘文渊一眼,心中暗道,这不是安慰您嘛。
    刘文渊显然也只是随口一说,并未纠结此事,很快又指着开阔的官道说:“这些直道,越是靠近京城,就越是坎坷不平啊,坑坑洼洼的,马不便行,车易磨损,官府也不知做些修缮!”
    “这些都是老路了!”白永琳见了,当即解释道:“东京直道修得较早,使用多年,江商海贾,八方辐辏,大车、重车不间断驶过,对路面的损害自然严重。不过,再是坎坷,也比泥土路要通畅得多……”
    听其言,刘文渊琢磨了片刻,悠悠叹道:“京畿的路修好了,只恨不足用,安东修路,却得担心,无人使用,徒耗国力!”
    白永琳知道,刘文渊又在感慨那条通往东南出海口的“绥宾路”,那是先王刘煦的心血,开春化冻以来,开始动工了,虽然用的都是些刑徒、俘虏、土著,但刘文渊已经为那巨大的开支感到头疼了。
    “只要把路修通,好处是巨大的,总是有人走的!”看着刘文渊,白永琳说道。
    “但愿吧!”
    第455章 见闻
    闲谈间,又往前约三五里地,即便在这京畿平原上,也有种豁然开朗、耳目一新之感。数丈宽的道路两侧是密集的商家店铺,连片的楼栋屋舍向两侧扩张,望不着边,当然,最为瞩目的那座巨大的石牌坊。
    四柱三门,冲天柱头,目测至少三丈高,堂而皇之当道矗立,上书三个鎏金大字:陈桥镇。下方中门甚宽,可供四车并行,天子銮驾轻松通过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道间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虽不至于把道路堵塞,但那股繁荣兴旺、生生不息的景象却能感染直入人心。
    刘文渊当先立马,抬头仰望着这座堪称宏伟的牌楼,眼神中甚至流露出少许恍惚,嘴里感叹道:“从前往返京城,也有数次经过此地,却从未如此耐心细致地打量过此镇。在安东,就是绥化城中,也无如此规模的牌坊吧……”
    闻言,白永琳立刻进入角色,对刘文渊介绍道:“大王,据臣所知,此楼最早兴建于乾祐七年,当时由于陈桥官民旅客往来频繁,已然成镇,故而建楼,最初还是两柱一门。后因年久,又于开宝十二年推倒重建,就是眼前牌楼。据说,这字还是李翰林路过之时受邀所题……”
    “李翰林?”见白永琳那一副赞叹的表情,刘文渊倒迷惑了,好奇问道:“这是何人?名气很大?”
    白永琳道:“回大王,这李翰林乃是集贤殿学士李建中,乃杨公(凝式)之后又一大家,杨公殿下当有所耳闻吧,早年还当过陛下的书法老师……
    李翰林书风秀雅丰腴,集采众家之长,融会百妙,为当代楷模,已有当世第一的名声,京中学子争相摹写。
    不瞒大王,臣也曾练习过李翰林笔体!”
    白永琳对李建中满口赞誉,刘文渊听了,却是嘴角一撇,道:“听起来,也就是一字写得漂亮些的书生,除此之外,也无甚奇异之处嘛!
    等进京面圣,我向陛下讨要此人,带回安东去做文书、写公文,就是不知陛下能否同意?”
    见刘文渊竟生出这样的念头,白永琳明显呆了下,眼睛都睁大了,心中暗暗嘀咕,这个年轻的安东王,果非常人。
    堂堂李翰林,一代书法大家,竟然想着拿去做刀笔吏的工作。倘陛下如其请,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白永琳脑子里浮现这样的念头。
    还不待其接话,刘文渊已然爽朗一笑,率先拍马而去,嘴里则吩咐着,声音洪亮:“走,去瞧瞧这名满天下的陈桥驿镇!”
    由于赶路的原因,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游逛,见识也只是走马观花般扫了几眼,但即便如此,也是收获颇多。
    在陈桥驿丞的引导下,一行人进入官驿歇息,驿馆这边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招待准备。得知安东王进京路过,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甚至给驿馆内食宿的那些官吏们都打好招呼,务必给安东大王留一个好印象。
    陈桥由于特殊的经济交通位置,陈桥驿则作为镇上唯一的官驿,接待过的达官贵人不在少数,公卿大臣、封疆大吏都属寻常,可谓见识博大。
    但这天家贵胄,却实在不多,如今接待的,可是进京接受册封的安东王,份量着实不轻。皇帝陛下对先秦王一家子的看重与信任,坊间早有传闻,他们这些做引来送往工作的人精,“觉悟”自然是极高的,自觉得要好生伺候着,甭管能否入王驾之眼,至少不能怠慢了贵人。
    陈桥驿馆接待这几十人是一点压力都没有的,随行护卫们拼桌而坐,迅速地解决饮食休息,马匹也得到细致而耐心的照顾,草料都是最精细的……
    刘文渊则与白永琳在驿丞亲自侍奉下进入雅间,热腾腾的牛羊肉,香喷喷的酒菜,让人看着便食欲大振。
    刘文渊没有急着动筷子,而是与白永琳碰了一杯后,又取过一只碗亲自倒满,推至桌边,冲那满脸殷勤的驿丞示意道:“请!”
    眼睁睁地注视着刘文渊的动作,驿丞明显愣了下,方才反应过来,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连忙道:“小的不敢!”
    “一碗酒水罢了,有什么敢不敢的,好男儿,痛快些!”刘文渊轻笑道:“不过,吃了这杯酒,得劳烦你回答我几个问题!”
    闻言,驿丞若有所思,但反应很快,拱手拜道:“大王但有所问,只要小的知晓,绝无隐瞒!”
    说着,端起酒碗,一饮而尽,喝得急了,渗出不少,胸前的衣襟都湿润了。
    “痛快!”见其状,刘文渊哈哈大笑,往嘴里送了块牛肉,咀嚼一二,不待咽下,便随口问道:“你在此地任职多久了?”
    “回大王!”驿丞地回答得也很利落:“家父母是最早迁至镇上的一批人,小的从小在此成长、就学、入吏,至于当驿丞,已有两年,期限将至,即将卸任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新书推荐: 改嫁三叔(h) 病娇黑泥合集(弯掰直文学) 《台风镜》(校园H) 阿姜,阿姜(古言,1v1) 穿越之潘金莲的逆袭攻略h潘金莲×武松 重生之继续做小跟班(futa,np) 地平线上的我们 知意 梦荷(悬疑np公路文) 凡人加点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