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书堂 > 综合其它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47节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47节

    领队的大汉眼中冒出异彩,厉声喝道:“你们是崔状元家人?”
    完了,这回真不是老爷得罪人,是最叫人放心的大公子出事了!
    几位管事心中悲叹一声,按着腰间的银子和怀里的书信,咬牙问:“军爷认得我家状元爷?我家状元爷如今是翰林重臣,给皇上讲书的先生……”
    那军汉重重一拍大腿,回头朝人烟稠密处喝道:“兄弟们,咱们等的人来了!招呼大伙儿都别再磨蹭了,赶紧把崔贵亲的家人带回去,好叫国公爷高兴高兴!”
    崔……贵亲?
    他们家大公子可是祖先亲自显灵,教他不得成亲的,祖上往上翻几辈儿也是湖北人,上哪儿结得南京国公府的贵亲?
    不等他们说什么,这群军士就连人带东西地劫了他们,直送国公府——几条街外一座五进带花园内湖的大宅。国公府的管事在花园里接待他们,指着这大宅告诉他们:“这是国公爷为崔状元的状元馆备下的园子,崔状元可打算好了怎么装他么?若没打算,那小人们就替状元公安排了?”
    崔家几个管事看着这座比黄家花园还大的宅子,大气儿都不敢喘,问道:“我们公子确实预作了安排……这个,却不知我们崔家和国公府有什么亲戚,国公爷怎么知道这状元馆的事,还置下了这么大的宅子?”
    别说这几个管事纳闷,连真跟国公府有亲的李学士都还没接着成国公的回信呢。
    只怪两京离得太远,中间有个时间差。成国公的信在路上走得慢,买园子盖楼、遣人到码头接船倒是安排得利落,计都和管事们刚一落脚就被劫到他定好的园子里,难免也得懵一阵子了。
    朱家管事亲切地介绍了他们国公和李学士的关系,笑着说:“国公爷疼爱小姐和李姑爷,自然也得关照姑爷的亲弟子,你们只管把藏书馆建在这儿,不必多想。写信回家告知你家状元公时,顺便催一催他的建藏书馆碑文——这园子我们公爷替你家翻修也罢,碑记可得你家状元亲自写啊。”
    他们家状元在家就已经写好了,现在正在行李箱里搁着,可几位管事们岂能听不出成国公府的言外之意?
    成国公下这么大本钱帮他们建馆,图的能是什么!箱子里那份《修南京状元图书馆记》是不能用了,得抓紧时间送信回去,叫公子重写一篇!
    几位管事对视一眼,都向权势低了头,唯唯应道:“国公爷的关照,小的们一定详详细细地写在信里,叫我家公子和李学士知道国公爷的一片慈爱。”
    国公爷对便宜外孙当真是一片慈心,不光帮着崔燮建图书馆,听说他们还要买田地,在图书馆里开个书斋,也都叫家人尽心尽力地帮着安排。
    图书馆基本上已是建好的,连藏书的书架都装了,居安斋不几天也安顿下来,匠人们便取出封得严严的雕版,先印出几套《国子监名师笔记》《翰林名师讲读》《成化二十三年会试文集》《殿试文集》《新进士经验》《锦衣卫连环画》……然后,拿着印出的新书去应天府告状。
    告城外有贼盗抢了他们居安斋千里迢迢从京城总店带来的书版。
    这是防着人家盗印最绝的法子。
    计掌柜年轻时常跑麻沙进版,给崔府卖了十多年盗版书,不只卖盗版的经验丰富,听过的防盗故事更多。寻常人给书上印什么“某某堂专版”、什么“千里必究”,其实毫无作用,就是真把印书的告上堂,也没几个青天大老爷肯给书商做主。
    自古以来,书这东西就都是有纸有版就能随便印的,谁想印就能印。翻印别人的书不是罪,唯有把这罪名定成强盗抢劫才有用。
    他们在京畿有崔府、有写书的国学、翰林老爷们撑腰,没几个敢盗印他们的;到南方却得步步谨慎,免得不小心就叫当地大店抢印了书版,挤兑得他们书斋干不下去。赔钱倒是小事,要是买卖没开,先把官人们写的文章都叫人盗印盗卖了,他们哪儿有脸回去见公子呢?
    计都撑起一身胆气,带着几名匠人,托着书到应天府告状。成国公府管事听说此事,立刻也叫人拿着帖子到应天府说话,帮着国公新认的便宜外孙的家人撑腰,叫应天府接下了强盗抢劫书版的案子。
    从此这南京城内外各地,再有第二家印这些书的,都得被打成强盗抢劫的罪人。罪责轻重如天渊,寻常书商毕竟是舍不得为了赚些许银子而背这嫌疑的。
    南京城这边有成国公打点,图书馆与书斋都建得顺顺当当。虽然在去南京路上和后来送信时的工夫不短,状元馆开张的日子倒和京里同步,前后没差几天。
    只不过南京这边儿毕竟没有一堆真状元主持开馆庆典,不如京里热闹。
    京城状元馆开张时,因为翰林院上下都忙着修实录、拟新皇诏令、册文,白天实在腾不出工夫,是在晚上举行的。新馆建在南关西北,占了一座几亩地的大宅,院内处处挂着劝学的楹联,翰林院前辈们题的劝学诗,一进门便是满满的书香气。
    正近夜时分,院中处处灯火映照,几十名看灯火的人随时走动,防着画灯被风吹歪,引燃了烛火。
    连绵烛光从园内透到园外,主院的借书楼下粉墙上画着至圣先师孔子像,左右侍立着颜回、子路、子张、子夏等弟子。人像都是传统画法,不怎么像真人,但在夜晚灯光映照下,在一片红衣青袍的官服衬托下,这些画却显现出了几分威严之态,叫进来的学子们不敢不低头。
    谢迁、王华、梁储……到去年新进翰林的崔燮,一排状元堵在披红挂彩的藏书楼外,双手捧着长长的彩带。几名白衣小书生随侍在侧,用托盘托着金剪刀,双手呈给状元们,请他们同时剪彩。
    剪刀磨得极利,众人同时举剪,一剪下去,彩绸便纷纷落下,只余当中一朵硕大的绸花被侍奉的小书生擎住,放回托盘上。
    剪彩之后,几位状元又揭开庭前倚放的木制匾额上的红绸,露出“状元馆”三个鎏金大字。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冲天而起,却带着点闷闷的尾音,不够清脆,盖是因为鞭炮都是放在铁皮桶里燃着的,不敢让火星在这满是书纸的楼前炸开。随即丝竹管乐同响,楼外等着开馆的书生士子们齐贺,遮去了鞭炮声的一点点遣憾。
    庆贺声稍落,几位状元又移步书楼前凉亭旁一片已松好的土地前。
    那里摆着一块半人高的青色石碑,碑身亦覆着大红绸布,顶上披挂绸花,等着状元们亲手摘下,露出真容。崔燮走到几位状元前辈前面,拿出特地装订的红帛卷轴,如同主持人一般深情地念了一篇《修北京状元藏书馆记》。
    还有个南京版的,跟北京版大体一样,就是感谢的人不同,把这边的翰林、状元们改成了替他们建院盖楼的朱国公。
    他年纪既轻,人材更好,穿着六七品小官的青衫照旧光彩照人,捧着卷轴念修馆记时仿如天使捧着皇家诏书一般庄肃,叫人不敢逼视。
    凭关系混到状元们身边的两位国舅看着他的模样,都有一瞬间失神叹息:“咱们要是也能考上状元,叫那么多人围着盯着当众读文章就好了……”
    穿着青色道袍,混在书生群里看着他的谢瑛更是不知不觉微笑起来,听着那如清溪般浅白平实又清丽动人的文章,跟身旁人低声夸赞他:“崔状元仪容、文采都好,与翰林那些学士相比也全不逊色,信知将来前程必定无可限量。”
    锦衣卫人自然不会参加这种连个曲子都不唱的活动,他身边站的都是些普通书生,不会像锦衣卫那样无条件附和他。
    但不知是他说话太有说服力,还是崔燮的确超迈,身侧一名书生也默默点头应道:“可不是。崔状元不只文章惊世,更是多才多艺,不然怎么锦衣卫连环画里都添了个会译倭语的崔翰林呢?”
    另一名书生倒有些意难平地说:“也不知这连环画是谁画的,也未免太喜欢这位崔状元了!怎么连环画里他一出来,谢镇抚就老跟他商讨擒贼事,都不常问‘姚千户,你怎么看’了?”
    ……
    有关连环画的议论声渐渐高了起来,连正在给石碑揭幕的作者们都听到了那么一鳞半爪。众状元兼作者心跳微微加快,脸绷得愈发严肃,动作僵硬得有些迟缓,却更显出揭幕仪式的庄重。
    谢镇抚的目光凝在那片青衫红绸上,略略低头,在灯影下藏住面容,压低声音加入了那群书生的议论:“或许因为谢镇抚与崔翰林本就是故交好友,遇事就愿意和他商量呢?”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梁储不是状元,我写错了,他是个传胪。不过都写到这章了,就不改了,他是成化十四年榜的,状元是曾彦
    第231章
    两京图书馆开门后, 便有不少读书人闻风而动, 去图书馆看书抄书。朝中许多大臣也慕名去看了看,特别是李旻、吴宽等状元出身的大臣, 虽有几个表面装着不在意的, 散值之后也忍不住骑马出城, 到这座深合自己身份的藏书馆里办个证、坐一坐。
    最晚知道崔家这藏书馆的,却是九重深宫内的弘治天子。
    这消息还不是哪位科道言官进上的, 而是两位国舅进宫见姐姐时, 拿出特制的内部借书卡来炫耀,才叫他们姐夫看见的。
    弘治天子知道崔燮在迁安办藏书馆的事, 见了卡上的“北京状元藏书馆”字样, 稍稍忆起旧事, 便问两位妻弟:“这也和崔修撰捐了院子给迁安县建的那藏书馆一样?朕当年听说此事时,也曾遥想过其模样,只是迁安县报上的奏疏写得不够详尽,朕也猜不出那书馆里是什么样子, 怎样借书看。用这借书卡就能把书借出来看么?”
    新皇今年也才十九, 人再怎么端方严肃, 多少也有些好奇。他拿着那张书页大小、背面印有五彩花纹的借书卡,仔细看着上面的图样。
    小张国舅脚尖儿都踮起来了,挺着小胸脯努力在姐夫面前表现:“能借出来!用我们这种卡就能借!这种是要押四两银子押金的,一次能借出五本书来,一月方还。要是那种不要银子的证,就只能在藏书馆里看, 不许借回家去。陛下若要看馆里的书,臣兄弟愿借来十本给陛下和姐、娘娘送进宫来!”
    他大哥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规规矩矩地拱手道:“陛下若想看馆里是什么样的,臣回去就找人把藏书馆内外画下来,也一并送进宫里。”
    弘治帝看着两个懂事的小国舅,温和地笑了笑,点点头道:“那就由你们代朕看看,若藏书馆真有益于士子百姓,朕也要厚赏崔修撰。”
    两位国舅在姐姐姐夫面前说得好似自己是图书馆馆长似的,回到先生家,还是得装个乖学生的样儿求先生找人画馆内图。崔燮闻说是天子要看,丝毫不敢敷衍,连着在城外住了几天,趁夜画了院中、馆内、阅览室几套图。
    二位国舅还借了父母和崔家兄弟三人的借阅卡,到图书馆大肆搜刮,把自己爱看的连环画和院本都借了个遍。最后象征性地拿了两本名师笔记,一本进士经验,挑个良辰吉日送进了宫。
    可惜连环画少了两本,才刚上架到二月份那卷的。
    弘治天子一眼就看见了那些彩绘封面,只有寻常书一半儿大小的连环画本,不禁微觉怪讶,挑出来看了一眼。高太监在旁伸长了脖子,看了几眼书封的颜色和交叠边缘微露出的画面,给后方的覃太监打了个手势:都是去年的旧书,新书只有早春两个月的。
    覃太监也不动声色地缩回脖子,沉默稳重地站在怀恩身后。
    天子早听他们兄弟说过,崔先生管学生管得不严苛,还给他们看连环画,只是因他性情端庄稳重,不爱接触闲书,不曾细察。这回看见最上方那本小书上俊秀华美的红衣武官,蓦然勾起一丝回忆,摸着崭新的画书问:“这锦衣卫可是当年父皇在时,最爱听的那本……王窈娘琵琶记?”
    大张国舅严肃地纠正天子姐夫:“不是那本戏,那本是在前头唱的,共有三本是专唱封云的,里头有谢镇抚。后来十四位千户都开了自己的大戏,这本连环画就是总汇了十四千户的戏画出来的,讲的是十四千户降倭寇的故事。”
    虽然还没画完,但他们这种资深话本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书要讲什么。
    天子翻开连环画,看着几乎占满纸页的画面和字字精炼的解说,了然道:“难怪常听你们兄弟说这锦衣卫连环画,果然好看,连朕都有心多看几眼。内府之中竟印不出这样的书来,也不知是缺了什么……”是雕版还是上色有缺?
    少年天子自来不重享受,更不愿为给中秘书里添个彩图这样的小事就征发百姓到宫里轮值,随口说了一句也就撂下了。
    却不想张鹤龄真把圣心当作己心,用意揣摩了一阵子,躬身答道:“回陛下,内府印不出这样的连环画,定是因为写出人自己编的戏词、文章没根基,看着不真、不好!须得似锦衣卫连环画儿似的,有个真人原本的故事在,画出来的才能好看。臣兄弟愿意为陛下分忧,北平鞑靼、南扫倭寇,干一番可堪入戏入书的大事业,以供匠人们画成连环画本呈上圣上御览!”
    张皇后蓦地拔起身子,失态地冲两个弟弟叫了声“不许——”,天子倒是沉稳,看穿了小舅子们只想出名的本意,微微点头:“国舅们愿为朕分忧,朕心甚慰,不过印制中秘书自有制度,并非如外头百姓们印书那般自如。你们如今年纪尚小,先随崔先生读几年书,等到他许你们出师了,朕自然有大用你们的地方。”
    张皇后担忧地看看弟弟,又看着天子,生怕夫婿真把这两个张家的根苗送到边关打蛮夷去。弘治帝只朝皇后笑着摇了摇头,等两位国舅离开了,才拽着皇后的手,低声说真心话:“崔修撰既管得住他们,将来什么时候出师,出师后做什么,就由他们的先生做主,自然不会出事。”
    天子安抚住皇后,转天上午的日讲结束,便特地留下崔燮,与他说起两位国舅要出去平贼建功的事。
    崔燮躬身站在圣前,恭恭敬敬地应道:“陛下放心,两位国舅年纪尚小、武学不足,臣也不敢此时便叫他们出门。不过他们兄弟确有报国之志,臣不愿折堕其志向,仍是要尽心培养其所长之项。”
    天子叹道:“国舅年少,全托赖崔卿教导了。使国舅无事,朕与皇后也能少些担忧,专心国事与后宫事……”
    他这个皇帝当得比父亲累得多,不仅开早午晚朝,经筵日讲也一天不落,刚登基没有一年,脸上的肉就又掉了些,似乎比在东宫时更苒弱了。
    崔燮看着他清瘦的脸庞直担心。亏得他现在还年轻,照这么耗个几年十几年……好像就真能耗驾崩了!弘治朝统共不到二十年,朱厚照继位时才十五岁,身边又围的都是太监,难怪朝廷昏乱呢!
    自从宪宗驾崩,崔燮就再没法儿把这些实实在在相识的天子、名臣仅当作历史人物,看着弘治帝清瘦疲惫的模样,实在忍不住问了一句:“陛下似有清减,可曾叫太医调治过了?”
    弘治帝淡淡一笑:“朕年纪尚轻,身体还好,崔卿不必多虑。卿但尽力去做事,朕还等着与卿君臣相得数十年呢。”
    崔燮也不是御医,不能硬逼着天子看病,算算弘治帝这几年也不至于出大事,便长躬到地,说了一句:“国事虽重,却重不过陛下的身体。愿陛下为天下黎民善自珍重,不可操劳过度。”
    他倒趋而出,渐渐远离御座。走到中途,座上的天子忽然出声:“朕即位以来,朝中诸臣多是劝朕勤政、力学的,唯有崔卿只劝朕珍重自身……朕记得了。”
    崔燮略一驻足,抬眸便看到御座上的天子尽力挺直身躯,朝他微微点头,露出些微感激之色。
    崔燮也仿佛体会到了历史上明君贤臣相得的感觉,心底渐涌上一点暖意,离开皇宫便回去教导两位弟子:“你们虽为臣子,亦是皇后亲弟,与天子有亲戚之情。身为臣子当忠心侍奉君主;但身为亲戚家人,却得劝着咱们天子注重饮食调养、炼气锻体,以求得龙体康泰。”
    两位国舅倒是把“炼气锻体”四个字听进去了,拍着大腿说:“不就是叫姐夫练先生的仙法么!这事容易,我爹已经练出气感来了,叫爹教陛下修炼就行!”
    气……气感?他教两个熊孩子的仿佛就是个普通跑步技巧,哪儿来的气感?
    张鹤龄兄弟见先生似乎感觉不到,不禁有点儿得意地说:“我爹说他跑步时常觉得有暖流从身子里流出来,全身上下热热的,精神也旺健。咱们兄弟也有这感觉,而且跑得越多感觉越强,这不就是气感吗?”
    ……这不就是跑步跑得血液循环还是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发热吗?
    虽然崔燮是个文科生,可他也是看过科普文章的文科生,不能叫封建迷信忽悠了。不过他也没纠正张家兄弟的话——算了,张国丈高兴就好。只要能把皇上忽悠得好好保养身体,多活个十来年,科学方面他可以让步。
    崔燮大度地认同了“气感”的说法,把两位弟子放回家吹枕头风去,自己也过两个清闲夜晚。
    天子初登基,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这些遇见改朝换代的臣子也不少忙,不复李老师那时候没事就吃酒作诗的好时光。因着天子对他格外亲近,掌院学士徐溥也高看他一眼,有时拟旨也叫他从旁学习,还叫他试着拟各类文书底稿,又给他添了一重重压。
    不过这接触中枢文书的工作,寻常人求也求不来的,他自然不会叫苦叫累,只一头扎进书山纸海中再不抬头。
    直到数月之后,去寻徐氏的队伍传回一道消息,才把他的精神从繁重的文书中暂时抽离出来。
    ——徐氏当初果然没进京,而是从福建直接去了云南,求崔参议重新收留她。
    崔榷当年既能狠心休妻,如今自然也不肯再让她回来,只逼着她断发出家。却不料这位徐夫人当年就是个敢投书陷害县令的狠人,流放几年之后更是染了一身匪气,被崔榷派人丢出衙门外后,便直接带着小海京嫁了个当地豪强大户做妾。
    嫁人之后,还叫小海京挑了个担子,日日在布政使司衙门外叫卖水果,拿自家参议夫人的身份做招牌,引得众人纷纷议论,闹得崔参议在衙中几乎呆不下去。
    那家人担心地说:“谁料徐氏竟是这等不守闺训的妇人!闹腾成这般模样,咱们老爷往后可怎么为官,二公子的名声怕也……”
    崔燮抬手制止了他,摇头道:“她已被父亲休弃,改适也是应有之意,往后她做出什么事就更不与二弟相干了。至于父亲……我相信父亲为官清正廉节,忠慎勤勉,布政使周大人不会因些许流言就忘了他从前的功劳。”
    第232章
    徐氏与崔参议虽是在云南闹出的事, 但官场上岂有不透风的墙, 那消息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能传回京。
    他已成家立业,完了人生大事, 不怕什么流言带累, 家里却还有个待说亲的女孩儿, 最是要好名声的时候。若云南那桩丑事传进京里,怕会连累得云姐叫人看低, 恐怕更难挑着好亲事了。


新书推荐: beta拒绝玛丽苏(np) HP霍格沃茨男生隐秘数据测评表 扶桑(古风灵异) 无行浪子 自找苦吃 吹个口哨来听听 帅哥有难 只爱一点点 女配今天也在洗白 别爱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