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太和殿上,文武百官悉数已到齐,连一向最晚到的四朝元老也坐在了他那把专属的椅子上,金銮殿高台上那金灿灿的龙椅上却是空着的。
不仅是皇帝的椅子空着,皇帝身边添的摄政王的专属椅子也没人。
小皇帝和摄政王本来就有晚到的权力,别说现在是卯时正点差一刻,就算正点过一刻,他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也无可置喙。
天子为九五之尊,莫说晚上一刻钟,便是晚上两个时辰,只要没有人来通知,他们也得在这里老老实实地等着。
摄政王就更加了,若是天子到了,摄政王没到,天子结束早朝走了,他们也会待在太和殿不敢离去。
卯时正点的时候,金銮殿外总算有了动静,本来有些懒散的臣子也纷纷挺直了腰杆,一个个站得比松柏还要挺拔。
但令他们失望的是,来的并不是小皇帝,也不是摄政王,而是几个穿着太监常服的宦官。
每日天子上朝,都会有随侍的内侍侯在台阶的最底层向迈上台阶的天子行跪拜之礼,小太监们候着了,龙椅上的人也会很快来。
但这几个太监看起来都是生面孔,而且他们并没有侯在台阶两侧,而是蹭蹭蹭地上了台阶之上,然后把搁置在龙椅边上的那把椅子吭哧吭哧地搬了下来,放在了里老司马左手边的不远处。
安静的朝堂上像是烧开的油锅里滴下几滴水,瞬间炸开了锅。
谁给的这些内侍胆子,竟然把摄政王的椅子给搬了下来?天子未到,摄政王也未到?到底是摄政王想要夺权,所以撤了椅子,还是摄政王打算还政于小皇帝,让小皇帝亲政?
文武百官中也有些自认同摄政王相熟的,可是在这之前并未听到半点风声,面对同僚们投来的或试探或询问的目光,他们只好绷紧脸或者是保持微笑,摆出一副风雨再大我也不动如山的样子。
宦官们把摄政王的椅子搬下之后,又默默地退了出去。大概过了一刻钟左右,在太监独有的尖细嗓音中,摄政王燕于歌姗姗来迟。
往日,摄政王进殿,几乎是没有人敢抬头直视他,而今日,文武百官虽然也悉数低着头行礼,但几乎都在用眼角的余光一直偷瞄摄政王的身影。
一步,两步……摄政王从太和殿殿门而入,径直地走向高台,通过眼角的余光,他们可以看到摄政王那双十分笔挺修长且十分有力的大长腿。
盯了眼地面,这脚上蹬的还是摄政王惯爱穿的玄色长靴,但往上看,今儿个的摄政王似乎换了件新的玄色朝服,衣袍的末端是金线绣的龙纹,只是从眼角的余光来看,他们并不能看到龙身的全貌,到底是王爷用的四爪蛟龙,还是一国之君用的五爪金龙。
摄政王的步伐迈得其实不慢,但每一步仿佛都踏在朝臣的心上,他们的眼睛追随着摄政王的脚步,看着那双玄色的靴子一步步地往前,一直走到了放着龙椅的高台下。
朝臣们俱是把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虽然文武百官中,就没有谁是真的不怕当今摄政王的,私下里谈论起来,他们好像也对摄政王谋朝篡位有点数。但实际上,他们也还没有准备好。
有些忠烈些的臣子,已经在想,若是摄政王强行逼宫,他们要不要为了燕国皇室正统去撞一波太和殿的墙柱。
然而他们很快就不用再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摄政王的脚步在台阶下停了一会,便转向了被搬下来的那把高椅。
燕于歌撩开衣袍的下摆,在高椅上坐下的时候,分明听到有人悄悄地松了口气。
摄政王来了,小皇帝却还未到,又过了一刻钟,那位皇帝常侍的尖细嗓音终于再一次在太和殿外响起:“皇上驾到!”
殿外持刀的侍卫齐刷刷地跪了下来,文武百官也纷纷行跪拜之礼,口中高声疾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燕秦走上高台之前,看了摄政王一眼,瞥到摄政王是坐在高台下之后,他小小的松了口气,不再回头,目视前方一路向前,坐在了他的龙椅上。
燕秦看着金銮殿上的文武百官,没有说众爱卿平身的话,而是道:“诸位爱卿,今日早朝,孤来晚了一些。”
百官之中没有吭声的,他们又不傻,难道还会蠢得去附和小皇帝说“对呀对呀,陛下就来迟了,这样不好。”这样之类的蠢话吗。
燕秦也没想让他们回答,接着又说:“诸位爱卿可知,孤为何来迟?”
臣子们没有被允许抬头,都没法做面面相觑这个动作,看不到别人的表情,一时间竟没有人配合小皇帝。
殿内陡然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中,还是“善良”的摄政王打破了这种沉默,非常的配合地接过了捧哏的重任:“为何?”
其实燕秦本来打算自己问自己答的,不过有人接茬,那就更好了,燕秦多看了摄政王一眼,慢条斯理地说:“孤今日来上朝的途中,叫个击鸣冤鼓的妇人给拦下了,她叫住了孤,请孤给她评评理。”
小皇帝这话说的,一听就是编出来的故事。且不说皇帝住在皇宫内,从寝宫到太和殿,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拦路的妇人。就算真有那么个妇人,那鸣冤鼓是设立在京兆尹前,这大清早的,皇帝不在宫里待着,还特地坐上銮驾跑到京兆尹的衙门前去,再慢悠悠地踱步回来不成。
燕秦不知道自个的这些朝臣在想些什么,便是知道了他也不在意,毕竟这故事本来就是他瞎编的,为的就是要引出后面的话。
他继续说:“那村妇给孤讲了件奇事,她的儿子天资聪颖,从小就很会念书,他很争气,考中了童生,又做了秀才,最后进了城考了举人功名,带着慈母和父老乡亲的期盼,背井离乡地去了京城,去搏那金榜题名,好衣锦还乡,报答寡母和父老乡亲。”
朝臣们没吭声,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上一次皇帝不正常,就是为了科举舞弊一事,这一次比上次还不正常,肯定又要牵扯出一桩大案,就是不知道会是谁是这么个倒霉蛋。
小皇帝继续给到现在还没能起身的大臣们讲故事,像是忘了大臣们已经在地上跪了许久:“那村妇等啊等,等过了春夏秋冬,足足等了两年,都没有能够等来归家的儿子,她决定去找儿子,结果半路上,发现某处的官府贴出了认尸的告示,说是当地的山匪被官兵剿灭,山匪害了好些人,尸体存放在官府,让人来领认,若是没有人领认的,几日后便下葬。村妇心里跳得厉害,好在她去认领了一番,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她离开了城镇,又接着往山上走,翻山的时候,她看到了一朵十分漂亮的花,结果当场便晕厥在地上。”
这一次小皇帝也不等人捧哏了,他直接点名:“董少卿,你猜猜看,那妇人为何晕厥?”
被小皇帝点名的官员直起腰来:“禀皇上,臣认为,那妇人应该是太过劳累,以至于翻越山岭的时候体力不支倒在地上。”
“不是,你再猜。”
“那是她饿昏了头,或者是那花有毒,能够让人昏厥?”
“不,都不是,那村妇昏厥,是因为她看到了自己家乡独有的花,那花的种子,是她千辛万苦为儿子寻来的,然后绣在了儿子衣服的口袋中。”
燕秦接着说:“那村妇发了疯一般地扒着花下的泥土,果真扒出来了她儿子的尸体,尸体已经腐烂,化作了一具白骨。原来,早在一年前,儿子进京赶考途中,便被山匪谋害了性命。”
故事着实很让人唏嘘,可有一个一点,击鼓鸣冤者,是有天大的冤屈要诉,那杀害村妇儿子的山匪既然已经被剿灭,她为何还要击鼓?
出于平日里审案的习惯,在大理寺审案审出毛病的董少卿没留神,把心中的疑惑问出了口。
问出口他就后悔了,没成想,他还得了小皇帝一个赞赏的眼神。
“董爱卿平身吧。”
董少卿硬着头皮站了起来,他放眼望去,文武百官皆跪着,只有他站着,不得不说,这感觉还挺好的。
“爱卿这问题问的好,那村妇的仇人都死了,为何还要跋山涉水来到京城,击鼓鸣冤,求青天大老爷做主。孤问了她,保证为她做主,她才告知孤,原来她的儿子不仅死了,身份还教恶人顶替,坐享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她不甘心,奈何那恶人如今权势滔天,她逼得无法,才入了京城。”
燕秦的眼神又扫向萧远的两个儿子,上次萧远出事之后,他把这两人的官职也降了降,萧家已经不复当年的嚣张,完全是在夹着尾巴做人了。
但不好意思,他这一次,还是得拿他们开刀。
第82章
燕秦的目光在跪在那里的文武百官身上梭巡,他的眼神停留在谁身上久一些,那人便冷汗涔涔,虽然每个人都不觉得自己的父亲或者祖父会做出这种冒名顶替的事情来,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倒霉的就是他们呢,时间仿佛在这种安静中变得极其的缓慢,燕秦的右手富有节奏地敲着龙椅的把手,然后吐出两个名字:“萧承恩,萧承德。”
怎么又是萧家人,朝臣们震惊地看萧远的两个儿子。
被小皇帝点到名的两个人扑通一声跪下,异口同声地辩解:“臣绝对没有做出冒名顶替的事情来。”
“孤没有说是你们两个。”
这兄弟两人还没有来得及松口气,皇帝又说:“孤说的是你们两个的父亲,萧远。”
燕秦喊了句常笑,后者马上小跑着登上高台,双手高举皇帝寄存在他这里的木匣子过头顶,把装在木匣子里的证据交付给小皇帝。
燕秦打开看了一下,然后直接就把木匣子扔下去,砸到两兄弟的跟前,他投壶投得很准,但这次似乎运气差了些,证据没有砸到人的跟前,反而直接砸到那两张面露惊慌的脸上。
“你们先别急着辩解,孤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通敌叛国之人。”
燕秦的话音刚落,常笑便十分配合地高喊:“宣翰林院撰修独孤柳觐见!宣萧王氏!”
伴随着常笑尖细且嘹亮的嗓音,那被小皇帝钦点的新晋状元独孤柳扶着一个银发苍苍的老妇人进了殿门。
“臣独孤柳”“民妇萧王氏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二位平身。”燕秦看了一眼还跪在那里的众朝臣,“诸位爱卿也都平身吧。”
“谢圣上。”朝堂上的气氛太凝重,尽管腿都跪得发酸,都没有什么人敢偷偷地给自己捶一下跪痛了的膝盖。
有人偷偷地看向摄政王,想要从摄政王的表情上窥见一丝端倪,但他压根就没有机会看到摄政王的表情。
因为摄政王只看着小皇帝,只给他留了一个乌黑的后脑勺。
其实也不用看摄政王的脸,今日早朝,摄政王就来得比皇帝晚,还特地把椅子搬到了高台下,除了一开始的时候他捧了一下小皇帝的场,剩下的事情,摄政王都是一声不吭,俨然是私底下同小皇帝达成了共识。
敏锐的人从摄政王的态度中窥见了这样的信息:不管这萧家的事情是不是真的,这一次过后,萧家怕是再也爬不起来了。
面对这银发苍苍的老妇人,萧承恩,萧承德兄弟两个坚持父亲是被冤枉的观点:“这位老夫人的遭遇着实让人同情,可父亲一生清名,还请陛下一定要查清真相啊!”
萧远确实很有能耐,但若是连萧远这个身份都是假的,那建立在这个身份上的一切都会像是被蚂蚁蛀空了的堤坝,看着坚固无比,水一冲便如一盘散沙,轰然倒塌。
无论如何,哪怕被皇帝迁怒,这个罪名他们也不能认下来。
“萧家族人众多,若这位萧李氏当真是萧家人,陛下大可请族中长辈前来对峙。”
燕秦的故事里,老妇人是个寡妇,而他们燕家,可是一个大家族,虽然这个大家族算是父亲萧远一手扶起来的,但是当时有人证物证,绝对可也就算是有人冒名顶替,也不该是他们的父亲。
萧远毕竟已经死了,他生前教导过许多学生,也和不少朝臣交往密切,在萧家两兄弟的话刚出口,便又人求情说:“是啊,陛下,是不是同名同姓之人?”
这种情况,燕秦在开始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想过,但京兆尹存放的户籍不可能作假,萧远做过的事情,就算是做得再天衣无缝,也有过痕迹。
“你们这么维护萧远,莫不是和他一同为通敌叛国之人。”
“陛下所言,是什么意思?”萧承恩的额头青筋鼓起,他赤红着眼睛,握紧了拳,牙齿咬得作响,身体也在颤抖,显然是不能忍受小皇帝随意地污蔑自家父亲的清名。
科举舞弊之案已经让萧家元气大伤,小皇帝就这么恨他们萧家,恨不得逼死他们吗?
“孤的意思就是,萧远是晋国安插在我大燕的暗探,而你们这些萧家人,全都是他通敌叛国的帮凶,是拿刀架在我大燕子民脑袋上的刽子手!”
小皇帝嚯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你要证据,孤便给你证据。”
他取出放在身后的大木匣,把这些时日以来他派暗卫千辛万苦搜集来的证据劈头盖脸地全砸了下来,还有对萧家人的处罚的圣旨,一并也砸在对方的脸上。
“今日为萧远求情之人,一律押入大牢,等候三司会审。”
说完了这一些,燕秦又安排独孤柳接替了刑部侍郎的位置。本来一个年轻的状元,什么政绩都没有,不应该一下子做侍郎,但这会已经没有什么朝臣敢吱声了,一向最爱气皇帝的御史台也安静的要死,就怕自己一说话,也要去牢里吃几天的牢饭,和那些老鼠蟑螂作伴。
下了这个圣旨之后,萧家两兄弟也被关押起来,本来保护皇帝羽林军还包抄了萧家,翻遍了萧家名下所有的宅子,总算找出了萧远通敌叛国的证据。厚厚的一叠书信,从纸张的陈旧程度来看,确实是多年的积累,而且笔迹也是萧远的,铁证如山,容不得诡辩。
一夕之间,萧家人从风光无限的皇亲国戚,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过这是皇帝为了打压萧家设计的一场局,但是很快又被另外一种舆论给压了下去。
先太子已经死了,萧家再怎么蹦跶,总不能再变出一个太子来。而且据说,萧远其实是那晋国的探子,这些年来,不知道送出去多少重要的讯息,还害得当年的燕家军吃了好几次败仗。
那位比现任小皇帝聪明许多的先太子仿佛也变得面目可憎起来,要知道萧远是晋国人,那他的女儿自然也是流着晋国的血脉,好在苍天有眼,叫那先太子在先皇前头死了,这才没有让他们大燕的皇位落到晋国人身上。
除了萧家人的倒台,朝堂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摄政王要还政给小皇帝,让小皇帝亲政了。
说是亲政,其实燕秦还是得问摄政王的意见,而且那日处置完萧家人和牵连的大臣,摄政王搬下来的椅子又给搬了回去,还是搁在小皇帝的龙椅边上。
和以前的区别在于,以前的事情都是小皇帝说话不管用,所以小皇帝说的多,摄政王下决断的少。
而现在,说话多的是燕秦,摄政王基本上都是附和,偶尔会提出一两个反对的意见,但反对也都是有理有据,而不是蛮横和强压小皇帝同意他的看法。
当然了,最重要的军政大事上,还是由摄政王做主。
燕秦很清楚,谁掌握了军权,谁才是真正当家作主的那个人。但现在这种地步,已经是摄政王让步的后果了,他是想要把军权拿回来,可不说那帮彪悍的燕家军,眼里只认燕于歌这个小主子,没他这个皇帝。
便是其他的军队,也不只是靠那么一两块虎符就能够完全的收服。想要一下子夺走摄政王的军权,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燕于歌其实是相当有能耐的将相之才,他现在才刚开始亲政,位置都没有真正的坐稳,哪里能对摄政王做些什么。
而且他也不想对摄政王做些什么——上一世的时候他不就是成功弄死了摄政王么,还不是搞得自己亡了国,比第一世的时候混得还惨。
更别说,现在第三世,他们之间还有那种不正当的关系。好不容易解决完了萧家的事情,燕秦又开始头痛起来。
不为别的,就为了一天到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摄政王。以前的时候,白天三分之一的时间他都耗在摄政王身上,自从周太傅病情加重,他的日子比先前还惨。